知耻

知耻:

儒教伦理范畴。指个人的道德反省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羞恶感。中国古代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其中“耻”就是“知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羞耻感”。知耻则有所不为,不知耻则无所不为。孔子曾以“行己有耻”四字来说明士君子之行,意思就是:士君子立身行事能知耻而有所不为。又说:“知耻近乎勇。”据朱熹解释,“勇”指“勉力而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言人能以无耻为可耻,终身就不再有耻辱之累。孟子又将“知耻”称为“羞恶之心”,并认为这是人皆有之的“良知”。荀子也将“知耻”作为修身的要则。后代儒家都以“知耻”作为处世立身的大节,甚至视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这就是传统士大夫所谓“气节”的主要内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又将“知耻”这种个人的道德良心与国家荣辱联系起来了。

为您推荐

郊社

郊社: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郊指冬至日祭天于国都南郊,社指夏至日祭地于北郊。这两项祭典都在郊外举行,所以常常又统称为“郊”。在古人的观念中,南方为阳位,所以在南郊祭天,天圆,所以南郊的祭坛筑成圆形,称为“圆丘”;北方..

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道教神仙。王母娘娘原叫西王母,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据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西王母拥有仙药,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仙药,而飞升成仙飘向月宫的。西王母的仙桃也是中国古人津津乐道的话..

僧尼

僧尼: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总称。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众。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为沙弥,到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比丘的原意是乞者,因僧人须乞法..

宗庙

知足

知足:道家的伦理范畴。语出《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说:“知足者富。”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句话:知足常乐。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很有市场,是人们自我精神安..

修炼

修炼:得道成仙的方式、方法。道教以长生久视为最终目标,而且认为神仙可学而致,其具体途径就是修炼。所谓修炼,主要分两途,一是烧炼丹药,二是练气修性,前者叫做炼外丹,后者叫做炼内丹。烧炼外丹的要求非常奇特,例如,丹鼎要“合天..

节烈

节烈:传统社会表彰的女德。“节”原指妇女保持贞操,夫死后不改嫁,从一而终,不事二夫,叫做“守节”,简称“节”;夫死后自杀,叫做“殉节”,简称“烈”。“节烈”观念是男性社会的产物,前提是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用传统术语说,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