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儿童文学

战争儿童文学:

日本的儿童文学用语。

指寄托着反对战争希望和平的心愿的儿童文学。一些热心于和平教育的教师,在经历1960年反对安保条约运动后,开始使用这一用语。

在石上正夫、时田功编着的《战争儿童文学350选》一书中有这样一句:“我(石上正夫)开始使用‘战争儿童文学’一语,是在1963(昭和38年)年。”不过“战争儿童文学”完全是简单而疏忽的命名,要正确地表达它的意图,应该称为反战儿童文学或者反战和平儿童文学。特别是在1960年前后开始的创作儿童文学中,对这一领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战争儿童文学的名称不够合适。虽然反战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举出很早以前的小川未明的《野蔷薇》(1920),但是真正有意义的作品则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战后最早创作的竹山道雄的《缅甸的竖琴》(1947)、壶井荣的《二十四只眼睛》(1952),发挥了先导的作用。从1960年安保条约前后起,战后派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创作反战和平儿童文学。在前面提到的《战争儿童文学350选》中将战争儿童文学作品分成以下十类。

1.战争时代的国民生活;2.战争与军队及其生与死;3.学童集团疏散;4.空袭日本、空袭东京;5.原子弹与人类;6.殖民地的崩溃与日本人;7.战争和记录;8.外国的战争;9.战争和漫画;10.战争和诗。

正如乾富子的《河与信雄》、今西祐行的《广岛的歌》等反映原子弹事件的作品所代表的那样,作品大多将日本人作为战争的被害者来描写。不过也有呼声认为有必要创作将日本人作为加害者来描写的反战儿童文学。

乙骨淑子的《笔架山》(1964),前川康男的《小杨》(1967)等作品便是以这一视点创作的作品。关于战争儿童文学这一用语的使用范围,也有像长谷川潮那样的,主张作为一种体裁应将描写战争的全部作品,包括战争时的少年小说等好战式作品也纳入其中。另外,1990年在日本大阪国际儿童文学馆召开的中日儿童文学研讨会上,佐藤宗子曾在讲演中从传达效果的角度对战争儿童文学的思维定势提出了疑问和批评。

为您推荐

儿童文学作品情节

儿童文学作品情节:指叙事性儿童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系列具体事件。即作品中由儿童人物、成人人物的行动,他们各自之间或相互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一个或一系列有完整过程的生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儿童和成年..

儿童文学作品结构

儿童文学作品结构:指儿童文学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即对儿童文学作品总体的组织和安排。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体系,它是由许多部分组织而成的。儿童文学作家根据为儿童创作的需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定的..

儿童文学语言

儿童文学语言:指作家用以塑造儿童文学形象,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即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它是在人民群众、儿童少年的新鲜活泼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经过加工、提炼,逐渐形成、丰富、发展..

儿童文学创作方法

儿童文学欣赏

儿童文学欣赏:指儿童欣赏者对儿童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它是一种融感觉和理解、感情和认识、感受和体验为一体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通过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得到审美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潜..

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

儿童文学与儿童音乐:儿童音乐是指通过有组织的、适合儿童审美意识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表现儿童的感情和思想,反映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的艺术形式。儿童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以儿童能欣赏的旋律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

儿童文学与儿童心理学

儿童文学与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少年的心理现象、心理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即儿童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