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调谱》

    《声调谱》 : 诗律论著。清赵执信(号秋谷)撰。1卷。此书有《前谱》、《后谱》、《续谱》之分,亦称《声调三谱》,各本多分为3卷。三谱并非内容的划分,而是因起初所举体格未备,故有增补之故。书中主要稽考五、七言诗各种诗体平仄规律,旨在辨析古体、齐梁体、律体及律体变格在平仄声调上的区别。方法是按不同诗体及同一诗体的不同格式,从唐诗中举出例证,于关键处标出平仄,略加说明。以为古诗中不能用律诗声调,律诗中除谐律句外,拗体律句宜平仄相救。关于诗歌平仄声调之说,唐人少有理论上的探究;宋元人亦未曾留意;明人于此粗有所得,但并无成书;赵氏于反复推究中,始知古调律调之分。虽非完善之作,有求之过密、流于烦琐之病;但在古代诗歌的声调研究中具有开创之功。自此书后,声调研究渐成风气,声调问题遂成为论诗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翟翚作《声调谱拾遗》、郑先朴作《声调谱阐说》等,都是同类之作。是书版本颇多,书名及卷数不尽相同,而内容无大差异。如《天壤阁丛书》本、《谈艺珠丛》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清诗话》中辑有此书。翁方纲《小石帆亭著录》所载《赵秋谷所传声调谱》,杂以翁氏意见,与此不尽同。

为您推荐

《赵秋谷所传声调谱》

《赵秋谷所传声调谱》:诗论。清翁方纲(1733-1818)撰。一卷。方纲有《小石帆亭着录》已着录。此编评述赵执信之《声调谱》,执信,字秋谷,故名。与赵氏原注相较,兹编与其不同处有四:不录《声调谱》论例,删去赵氏论律诗之语,不录“..

《声调谱拾遗》

《声调谱拾遗》:诗论。清人翟翠(1752-1792)撰。一卷。翚字仪仲,安徽泾县人。诸生。此编系继赵执信《声调谱》而成。体例一如赵书,选诗五十六首,借以明“谱”。赵谱已选之诗,不再选入,个别有言未尽明者,选入;杂言转韵古诗、平韵..

《声调谱》

《声调谱》:一名《声调三谱》。诗论。清赵执信(1662-1744)撰。一卷。执信有《饴山堂文集》已着录。此编分前谱、后谱、续谱,故以“三谱”名,诸本又多分为三卷。又有附《通转韵式》者,《四库全书总目》谓“乃其门人所妄增”..

韵母与声调的关系(语言)

声母与声调的关系(语言)

声母与声调的关系(语言):音韵学研究内容之一。包括配合关系和音韵演变的条件关系。前者指汉语中声母与声调的配合是有规律的。后者指声母对声调的影响。以《广韵》的声母与今北京话的声调相对照,可以看出古声母清浊与今..

声调起源于韵尾说(语言)

声调起源于韵尾说(语言):关于汉语声调起源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早期上古汉语没有声调,古代的声调是从古韵尾辅音转化而来。这种从韵尾到声调的转化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古汉语中,平声是零韵尾-〇,上声是[-]尾,去声是[-s..

声调起源于元音说(语言)

声调起源于元音说(语言):关于汉语声调起源的学说。此说还应细分为二,即长短说和松紧说。王力主张汉语声调起源于长短元音。他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即: 确认上古四声不但有音高的分别,而且有音长(音量)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