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明道

    文以明道 :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与道关系的认识。相近的说法,还有“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等。先秦的荀子、汉代的扬雄、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等人,都有过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他们说的道,主要是儒家之道。“文以明道”的提法,见于唐柳宗元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文。柳宗元认为:“圣人之文,期以明道,……道假辞而明,辞假书面传”。“乃知文者以明道”。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古文家们的看法大多是重道而不轻文,既重视内容,又不忽略形式的作用。宋代的欧阳修更说“文与道俱”,主张道与文不可偏废。另一方面,宋代的理学家们又将道与文对立起来,重道轻文,甚至认为“作文害道”。朱熹则把道比作树之根本,文比作枝叶,比作吃饭时下饭的菜。这是重道轻文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总的说来,尽管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道与文的关系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但“文以明道”说还是以偏重内容为主,强调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社会作用。“文”既是阐明“道”的,必然就只能居于从属的地位。这样一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影响极为久远,在不同的时期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它要求文学重视思想内容,反对徒具技巧的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它也多少限制了文学对自身形式的进一步的探究,对文学的独立性注意不够。

为您推荐

涤除玄览

涤除玄览 : 老子关于体悟道的心态的描述,借指艺术创作、审美时的空明心境。又称“涤除玄鉴”。语出《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的意思是说,对“道”的把握,应排除人内心的成见观念,..

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 :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语出《易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

诗缘情说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 : 老子对道的特性的描述。现多用来指艺术作品所达到的极高境界。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听之不闻曰希”(《老子·十四章》),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老子这话的..

文笔

文笔 : 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与非文学的一种认识。先秦时代,“文学”一词指整个文化学术,含义十分广泛。汉代则于文学之外,又提出了“文章”的概念。汉人说的“文学”,指儒学或泛指一切学术著作,文章..

感兴

感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又称兴会、情兴等。指诗文创作中由于客观外物的感发而产生的诗情文思。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兴,即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不过是“兴”的多种解释之一。 “感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