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乎”?韩愈以草木金石等自然物在受到外来的挠击而发声为喻,说明人类的文学艺术的产生也是如此。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认为他们都是“善鸣者”,都是为其不平而鸣。“不平则鸣”说强调了文须有感而发,认为“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相通的。和“发愤著书”说相比,司马迁主要侧重创作过程中抒发内心郁积的愤慨之情,强调主观因素,而韩愈“不平则鸣”说更注重外在环境的作用。在韩愈看来,对事物之鸣起决定作用的,是外界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风的吹拂,草木和水是不会发声的;同样,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作用,作家的创作也是不会产生的。“不平则鸣”说把文学和时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对创作的巨大影响。这就肯定了作品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说,它强调了作家情感的郁积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将痛苦看作作家创作的内驱力。这些见解,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