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乎”?韩愈以草木金石等自然物在受到外来的挠击而发声为喻,说明人类的文学艺术的产生也是如此。他列举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认为他们都是“善鸣者”,都是为其不平而鸣。“不平则鸣”说强调了文须有感而发,认为“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相通的。和“发愤著书”说相比,司马迁主要侧重创作过程中抒发内心郁积的愤慨之情,强调主观因素,而韩愈“不平则鸣”说更注重外在环境的作用。在韩愈看来,对事物之鸣起决定作用的,是外界的客观存在。如果没有风的吹拂,草木和水是不会发声的;同样,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作用,作家的创作也是不会产生的。“不平则鸣”说把文学和时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对创作的巨大影响。这就肯定了作品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从创作心理的角度说,它强调了作家情感的郁积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将痛苦看作作家创作的内驱力。这些见解,都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为您推荐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 : 老子对道的特性的描述。现多用来指艺术作品所达到的极高境界。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听之不闻曰希”(《老子·十四章》),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老子这话的..

文笔

文笔 : 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与非文学的一种认识。先秦时代,“文学”一词指整个文化学术,含义十分广泛。汉代则于文学之外,又提出了“文章”的概念。汉人说的“文学”,指儒学或泛指一切学术著作,文章..

感兴

感兴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又称兴会、情兴等。指诗文创作中由于客观外物的感发而产生的诗情文思。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兴,即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不过是“兴”的多种解释之一。 “感兴”..

言、意、象

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 : 三国曹丕《典论·论文》对文学特征的认识。先秦明代,文史哲不分。汉代始分为文章与文学,班固《汉书·艺文志》专列《诗赋略》。到了曹丕,又进而把文章的体类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

得意忘言

得意忘言 : 庄子提出并经后人发展了的关于艺术欣赏的命题。又称“得意忘象”。庄子认为,语言文字是不能完全传达“意”的,但“意”的传达又离不开语言文字,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

兴寄

兴寄 : 唐代陈子昂对诗歌的要求。语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在这篇序中,陈子昂有感于六朝至唐初形式主义文风的盛行,儒家传统的“诗言志”主张的失落,而提出了“兴寄”作为救弊之策。《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