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 : 老子对道的特性的描述。现多用来指艺术作品所达到的极高境界。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听之不闻曰希”(《老子·十四章》),希声即是听不到的声音。老子这话的本意,是借音为比喻来说明“道”是人们的视听所无法把握的东西。在老子看来,道一旦可道,就不再是那个原本的道,音一旦有声,也就不是大音。正如王弼指出的:“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 (《老子指略》)。从音乐的角度说, “大音希声”指最完美的音乐是不可以耳闻的。我们所听到的音乐,都只是大音的一部分,是大音的现象,而不是音乐本身。无论怎样高明的音乐,一经演奏出来,相对于大音而言,它就不再是完满的,而是有所缺漏的了。有人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来解释“大音希声”,这是不对的。白诗的无声,不过是有声之间的一个间歇,这不是老子说的“大音”。无声是具体的、有限的;“大音”则是抽象的、无限的。在这个意义上,英国诗人济慈《希腊古瓶歌》说的“听到的声音是美的,听不到的声音更美”,还更接近“大音希声”的含义。
“大音希声说”使人们注意到对艺术本体的研究,将人们的眼光由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提升到哲学高度,对事物之本质作出理论的把握,这是其影响的一面。另一方面,音乐又毕竟是有声的。文学、绘画、舞蹈等,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表现。正如王弼所注:“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或如姜夔所说:“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白石道人诗说》)。本体的显现又离不开具体的物质,无形无声的东西只能凭借有形有声的东西来表现。因此,“大音希声”的意义又在于提醒人们,对作品内蕴的把握,要超越作品的物质形式,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