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论

    声律论 :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文创作的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于南朝齐梁时期。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已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来配汉字的字音,陆机《文赋》亦称“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以五色来分别字音,要求不同的字音搭配,产生一种和谐华美的效果。但直到六朝之前,尚无“四声”之说。《南史·庾肩吾传》说:“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南齐周顒著有《四声切韵》,将字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沈约也写了《四声谱》。这两部书今已亡佚。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谈到了诗歌创作中四声搭配的原则:“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浮声”指平声字,“切响”指上、去、入三声。沈约在这里指出,四声搭配的最关键或者说最基本的一点,在于平仄的交替运用,既富于变化,又轻重相间。这样便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之美。沈约等人还进一步对四声搭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所谓“八病说”。李延寿《南史·陆厥传》说:“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这里说的“平头”等,即为“八病”之四。唐人称沈约为“八病”之说,但不见于唐以前文。到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才有关于“八病”的完整的名称。后四种是“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对“八病”的解释也很不一致,大抵皆为声韵的要求。声律说的提出,推动了律诗和骈文的发展,对于近体诗的形成起了直接的作用,但由于某些要求太过琐细,又对诗歌的发展形成束缚,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文风。

为您推荐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 : 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 儒家的诗教,或者说儒家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温,谓颜色湿润,..

文以明道

涤除玄览

涤除玄览 : 老子关于体悟道的心态的描述,借指艺术创作、审美时的空明心境。又称“涤除玄鉴”。语出《老子·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的意思是说,对“道”的把握,应排除人内心的成见观念,..

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 :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艺术起源的一种解释。语出《易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 : 唐代韩愈对作家的生平际遇与其创作的关系的认识。语见《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