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诗创作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但这一术语却来自佛教。意境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而由清代王国维集其大成。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情景交融,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生活物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浑然交融而形成意境。这是意境说的第一层含义。意境说还有第二层含义,即意境虽由情景交融形成,但必须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所产生的象外之象才叫意境。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们将意境的这一特征称之为“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是实境,这是有限的、具体的,而由实境引发出来的境则是虚境,这是无限的。意境则是象与境、虚与实的辩证统一,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所引发的想象的形象的总和。意境的实质,是按照典型化的原则,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获得以少总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意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主要用于诗歌等抒情性文学样式,但它和小说、戏剧等叙事性样式中的典型概念是平行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学中比较偏重诗歌,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比较集中地探讨了意境问题。我们可以把意境说看作是以我国民族的独特的理论形式对艺术创作、典型化规律的概括。正如典型是无限多样一样,意境也是无限多样的,这种无限多样导源于作家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的无限多样。意境可以依其构成或偏于意,或偏于景;也可以依其所表现的情感、景物的审美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如刚健、委婉、明丽、雅洁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