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哲学家、政论家。1811年6月11日生于斯韦阿博尔格城。父亲曾任军医。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组织过进步学生文学团体。1832年,校方以长期患病、影响学业和才能低劣为理由将他开除,实际上是由于他于1830年曾创作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该剧本流露出鲜明的反农奴制倾向。1833年起为《望远镜》杂志及其增刊《杂谈报》撰稿,并参与编辑工作,开始文学评论活动。1834年发表著名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1838年主编《莫斯科观察家》杂志,以后又负责《祖国纪事》杂志文学评论栏。这段时间内,他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对当时俄国的文艺界各种现象都作出了反应。1847年参加了涅克拉索夫主办的《现代人》杂志,团结文学界进步力量,使该杂志成为当时俄国最进步的思想阵地。同年赴外国治病,写了著名的《给果戈里的一封信》。1848年6月7日病逝于彼得堡。别林斯基著述甚丰。在不长的文学评论活动中写出了千余篇评论,对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他是在俄国解放运动中“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列宁),在30年代受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影响较深。40年代初,随着农民解放运动的兴起,逐渐克服了唯心主义,转向以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社会,分析文艺现象的立场上来。他是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毕生以文艺批评为武器抨击沙皇农奴制度。他主张“生活永远高于艺术,但艺术又不是机械地摹仿生活,重视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他强调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取消了艺术中的社会价值,就是贬低艺术。因此,他反对把艺术“变成闲人玩乐的对象和消遣的玩物”。在《艺术的观念》、《诗的分类和分科》、《智慧的痛苦》、《关于批评的话》和对果戈里、普希金等人的批评中,他深入探讨了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规律及特点。他首次提出了“寓于形象的思维”的论点,强调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要求人物的塑造既要表现出“特殊范畴”,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有个性的人”。他主张文艺作品要“内容与形式的生动的有机的结合”,要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提出“激情”说,认为文艺作品的思想倾向不应是抽象的说教,而应是“活的热情或情致”。对于文学的人民性、民族性、真实性等问题,他都有卓越的独到见解。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一文中,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文学批评深邃而精致,高于激情和哲理,是诗和科学的统一,在俄国和世界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从30年代就介绍到中国,在我国有较广泛的影响。

为您推荐

罗伯—格利叶

罗伯—格利叶 : 法国小说家、文艺理论家,“新小说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作家。毕业于巴黎国立农学院,曾以农业师身份任职于国家统计局和殖民地区瓜果蔬菜研究院。5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进入..

施克洛夫斯基

施克洛夫斯基 : 苏联文艺学家,作家,文艺理论中的形式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教师家庭,肄业于彼得堡大学语文系。1914年开始文学研究活动,与未来派接近,并根据未来派的文艺实践,同年发表评论《..

斯托洛维奇

斯托洛维奇 : 苏联第三代美学家。新的审美学派的主要代表。塔尔图大学教授。在50年代开展的关于审美本质的大讨论中,他提出审美属性概念,并把它与价值属性作了区分。他认为审美属性是自然物质的形..

瑙曼

巴尔特

巴尔特 : 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和符号学家。出生于巴约拿,后移居巴黎,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后任巴黎高等学术研究院教授。从1976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他被视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批评家..

卢那察尔斯基

卢那察尔斯基 : 苏联作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苏联科学院院士。生于乌克兰一高级官员家庭。在中学时代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895年加入共产党。同年进瑞士苏黎世大学,并与“劳动解放社”有密切..

伊瑟尔

伊瑟尔 : 联邦德国文学理论家、康士坦茨学派的奠基人物之一。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1960年担任教授,先后执教于海德堡、符尔次堡、康士坦茨大学。1970—1971年任美国威士康星大学研究员,1973—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