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 : 法国文艺批评家巴尔特后期的重要著作,1970年发表。它标志着文学批评从传统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转折,对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极具重要性。巴尔特认为,传统结构主义研究文学作品,是从故事中抽出其模型,从模型里得出更大的叙述学结构,最后再把此结构用于任何故事,这种方式使得作品间显不出差别,因而会令人生厌,他提出以评价类型学的方法取代结构主义叙述学的方法。新的方法不再把作品的文本看成一种结构或类结构,而把文本写作看作一种实践,它意味着以表演和实践这类概念所反映的文学文本的动态。开放型意象取代结构概念所包含的静态、封闭型的意象。这种类型学建立在作者对“可读的”和“可写的”两个概念所作的区分的基础上(这两个概念又译为“阅读性的”“创造性的”)。“可读的”文本只供读者被动地消费,“可写的”文本则要求读者积极地参与写作,成为作品的生产者。但二者并没有绝对的差别,同一个文本既有“可读的”也有“可写的”成分。巴尔特分析了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辛涅》,将它分为561个长短不等的意义单位,然后借助符号学原理进行具体的解读。他的分析表明:《萨拉辛涅》虽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属于“可读的”文本之列,却仍可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解读方式处理它,揭示出它对自身、对封闭文本的企图的悖逆;基于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关联着,而非独立自足的这一“互文性”的特性,“可读的”文本亦可当着“可写的”文本来阅读。巴尔特还相信,“可写的”文本允许读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领会能指的神奇功能,能给人较“可读的”文本阅读更大的快乐。巴尔特确定了构成文学的五种主要信码:释义信码,它在文本中产生而最终又解开一个谜;寓意信码,它决定文本的各种主题;象征信码,它是意义在其中变得多义和可逆的范围;选择信码,这决定动作和行为;文化信码,它提供社会的和“科学的”信息。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就是使文本成其为文本,作者和读者皆使用这五种信码。这几种信码的制定为理解叙事文体带来了一套丰富的语汇。参见“巴尔特”。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