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 : 联邦德国文学批评家伊塞尔阐述接受美学的重要著作。1978年出版。全书分为4章。作者称这部著作研究的中心是阅读活动,他把阅读看作由文本和读者构成其两极的传达过程。在此文本是与文学作品或审美对象有区别的概念,它只具备了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性,它的效用结构与读者的反应结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文本本身具备了允许读者个人的多样性实现的可能,使得读者在不同阅读中体验到不同审美经验的不仅仅是审美主体的创造性。作者提出“文本节目”和“文本策略”两个概念说明文本和社会生活、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前者“是由各种从社会体系和文学传统中选配的材料制成的”,但它们已离开了原有的思想体系和观念结构,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否定了材料原有的效用,因而,与流行的观念思想模式中没有对等的实证关系,而批评家亦不能用它们原有的观念形态的模式去实证文学作品;后者则是节目组织的结构,决定“节目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连结环节”,为节目和审美主体安排提供“会晤点”。作者认为文本的含义并非固定和既定的东西,而是包含在文本中的可能性中,有待读者挖掘整理的东西,而“含义”与“意义”不是一回事,“意义是读者对含义的消化”。文本的含义可分为封闭的和披露的两个层次,封闭的含义是暗示的,由作家在创造中预构并有待于阅读来实现,披露的含义则是直接的,二者分别刺激和控制读者的想象活动。他分析了阅读活动与其他艺术欣赏活动的不同,它没有如看画或电影时每一瞬间都是一种直接的整体观照、把握的可能性,它只是在时间的流状中将文本内容逐步披露,只有经由读者的“视点和视境结构”对各个片断的组织才能得到整体的画面。由于读者沿时间顺序介入文本之中进行建设和创造,被他创造的东西又重新作为审美“客体”出现在自己面前,在阅读活动中的文本与作者之间便没有一种明确的主客体关系,阅读把握的对象很难从中划出主客观的界线。事实上,文本的效果和读者反应之间信息是双向流动的。伊塞尔在重视读者介入文本参预创造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文本对之的限制作用。文本作为“略图格局”对读者在创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作出了规定。参见“伊塞尔”。

为您推荐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与另一美国学者奥·沃伦合著。初版于1942年。数次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它被人视为西方文艺理论的权威性著作和新批评派方法论的很好的总结。有许多大学用它..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 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著。这是他1855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他运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来探讨美学和艺术问题,批驳了黑格尔及其门徒的唯心主义美学。..

日常审美化

“日常审美化”是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首次明确构造的。关于“日常审美化”,迈克·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最具有概括性:即消解艺术与日常生活间界限的艺术亚文化,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规划,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

平均每期阅读率

新闻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由媒体发出到受众接收新闻,是由传播主体和受众分享信息的过程。 新闻活动的主体是新闻传播者,包括媒介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传播主体处于决定的地位,决定受众能够读到、看到、听到什么,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

平面媒体版面阅读指数连续监测

平面媒体版面阅读指数连续监测:是一种建立在对报纸行业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研究体系,指报纸市场地位研究、读者流向研究、读者满意度研究、版面研究以及编辑/记者工作绩效考核等内容,为报社日常运营工作提供了全面解决..

《影视艺术的审美与欣赏》

《影视艺术的审美与欣赏》:刘烈恒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版。15万字。从美学观点论述影视艺术欣赏的专着。作者以青年为对象,联系在艺术欣赏中经常遇到的诸多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