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义说(语言)

因声求义说(语言):

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韵关系(音同、音近、音转)推求意义的学说。具体方式有:破假借,求本字,推求语源,推求语根,联系同源,联系词族。声训肇始于先秦时期。汉人传注中采用破读,或以本字释借字,或以本字之义释借字。郑玄主张: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许慎《说文》“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刘熙《释名》全以声训阐释命名之指归。宋人王圣美创“右文说”,认为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元代戴侗认为“夫文生于声音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并批评“训诂之士,知因文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明末清初,方以智指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和“因声求义,知义而得声”;黄生也提出”可因声以知义”。乾嘉年间,古音学高度发展,因声求义说趋向成熟。戴震提出“训诂音声,相为表里”的原则,并创立阴阳对转论及声转说。段玉裁提出形音义三者互求、六者互求,以十七部统《说文》;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章太炎制定音变、义变条例,探讨同源字族,着有《文始》。黄侃总结出“以音统义,以书证音”的训诂方法。汉语中事物之异类同名者,其命名之意亦相近,古书又多用假借,这些是因声求义的基础。

为您推荐

乾嘉学派(语言)

乾嘉学派(语言):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专门从事训诂考据的学术流派。导源于清代考据学的开创者顾炎武。顾氏推崇汉儒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治学方法是“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康熙乾隆时期,一方面提..

古文经博士(语言)

古文经博士(语言):西汉末设置的传授古文经的学官。汉武帝立今文经博士时,河间献王刘德就在他的封国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以表彰民间古文经学。但古文经一直未在朝廷立博士。哀帝时,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氏春秋..

传注派之训诂(语言)

传注派之训诂(语言):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所分训诂派别之一、传注是依附于被释对象而进行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语境而解释得比较深入细致。训诂专书一般只重字义或词义的解释,而传注除解释字义和词义之外,有时还串讲经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言)

清学(语言)

清学(语言):清代经学、训诂学。清儒不满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力求复古,上追汉唐,发展经学为训沽考据之学。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阎若璩、江永、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钱大昕、阮元等。他们继承汉儒朴实学风和古文经学..

五经十四博士(语言)

五经十四博士(语言):汉代设置的传授今文经的学官。汉文、景帝时就立诗今文经博士,后武帝用董仲舒言,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兴太学,置《五经》博士,所授均为今文经。从文帝、景帝、武帝直到宣帝、元帝,共设立十四博士:《诗》为鲁..

尔雅派之训诂(语言)

尔雅派之训诂(语言):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所分训诂派别之一。《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研究词义的训诂专书。它将古代词义相同相近的字词收集在一起,用当时的常用词来加以训释。这就为保存古义、研究词义的发展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