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古音学大辩论(语言)

第一次古音学大辩论(语言):

音韵问题讨论之一。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认为“偏旁及韵文之功用,至考见古今韵分部之异同而止。若古某部之当读某音,其与今读之差别如何,则虽遍稽旧籍,无由得确实之证明”,因而提出“欲解此疑问者,唯有从他国之记音文字中求其与中国古语有关者而取为旁证而已。其法有二:一则就外国古来传述之中国语而观其切音之如何,一则就中国古来音译之外国语而反求原语之发音是也。”其研究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这篇拟测古音音值的创始之作发表后,章炳麟等人提出反对意见。章氏《与汪旭初论阿字长短音书》云:“内典译音,自隋以上,皆略取相似,不求谐切。玄奘、窥基、义净之书,译音渐密,然亦尚有疏者,如宋明人书译金元音不能正确,盖不足为典要矣”;日译吴音、汉音,则“展转侏离,尽失古读,……或欲据此倒证中土唐音,甚谬”。以汪荣宝、林语堂、唐钺为代表的革新派对此作了反驳。林语堂《再论歌戈鱼虞模古读》认为:“倘是日译、高译、梵译及安南音,歌韵俱读a,证据相符,我们总不能不承认a音为歌韵正读,非出于传讹的了。”从此以后,汉语音韵学在观点、材料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走上了历史语言学的道路。

为您推荐

传统音韵学派(语言)

传统音韵学派(语言):同“现代音韵学派”相对。主要指清代乃至清代以前的学者和派别,以及信奉他们的音韵研究旨趣和方法的学者和派别。其特征主要是:(1)研究材料限于中国古代的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异文、声..

守温字母来源(语言)

守温字母来源(语言):音韵学说之一。主要有三说。(1)宋郑樵《通志·七音略》认为古人只知四声而不知七音,守温字母乃来源于印度梵文。(2)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认为印度《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守温三十六字母多寡迥..

二等介音研究(语言)

二等介音研究(语言):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清代江永认为,“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一些音韵学家根据反切上字的分组趋势,把一、二等定为不带任何介音的洪音。瑞典学者高本汉把东韵一等拟作〔-u〕,江韵拟作..

包—白假设(语言)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语言)

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语言):音韵问题讨论之一。关于《中原音韵》音系的讨论,明清时代曾有零星的发生,如明代王伯良《曲律·论韵第七》对于《中原音韵》是否真的代表中原语音之正,表示怀疑;吕坤《交泰韵》“辨五方”..

字母的名义(语言)

字母的名义(语言):音韵学史研究内容之一。魏晋南北朝时,译经者把梵文元音译为“声势”,辅音译为“体文”,又译作“字母”。所谓“字母”,取其能孳乳产生他字之义。唐宋等韵学家将此概念引入汉语,称汉语的声母为字母,如三十六..

审音派(语言)

审音派(语言):同“考古派”相对。清代古音学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戴震、黄侃等。其研究上古音不但注重客观材料,如《诗经》用韵和谐声体系的归纳总结,而且注重音理的演绎推理。此派的古韵分部最终是二十八或二十九部,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