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问题讨论之一。关于《切韵》性质的研究和讨论是涉及汉语史研究的根本问题。历史上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从唐代到清代乾嘉学派以前,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切韵》是不是“吴音”的问题上。主要代表人物如唐代李涪《刊误》以晚唐洛阳音与《切韵》音比较,认为《切韵》是吴音,与中州音不合;而苏鹗《苏氏演义》则指出陆法言本代北鲜卑族子孙,非吴郡人,《切韵》研究正声,不取方言乡音。(2)从清代乾嘉学派到章炳麟时期,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切韵》分韵的问题上。戴震认为《切韵》是“有意求其密,用意太过,强生轻重”;陈澧则认为陆法言分二百零六韵,“非好为繁密也,当时之音实有分别也”;章炳麟认为《切韵》“兼有古今方国之音,非并时同地得有声势二百六种也”。(3)高本汉以后至今,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第一,《切韵》是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即《切韵》是不是一时一地方音的记录。第二,如果《切韵》是综合音系,那末它有没有一个基础音系,基础音系是什么?第三,《切韵》与现代方言之间的关系如何?关于第一个问题,除了高本汉、周法高等人认为《切韵》代表了隋唐时代的长安方音,而持单一音系的观点以外,其他学者大都持综合音系的观点(近年来,周法高也已放弃了早年的长安音说)。关于第二个问题,分歧甚多。王力认为《切韵》并不能代表隋代首都长安的实际语音,它只代表一种文字语言的语音系统,这个系统是参照了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罗常培认为《切韵》音系是各地方音的最小公倍数,只要是当时的某一地方有分别,或是从前的某一时代有分别的语音,《切韵》就从分不从合。陈寅恪认为《切韵》的标准音是东晋南渡以前洛阳京畿的旧音系统,并综合了诸家师授和各地方音。王显、邵荣芬认为《切韵》是以洛阳音为基础的活方言音系,同时吸收了金陵话的特点。何九盈认为《切韵》以读书音为基础,同时折衷帝都、方俗、古今之音,具有人为的杂凑性。周祖谟认为《切韵》具有严整的体系,是一部具有正音意义的韵书,其音系基础是公元六世纪南北士人通用的文学语言,即书音系统。关于第三个问题,高本汉和国内学者大多认为《切韵》是现代各地方言的母语;美国普林斯顿学派则完全否定《切韵》与现代各地方言的关系,主张构拟各地古方言,以与《切韵》比较;潘悟云则认为《切韵》是一种中心语言、文学语言,在历史上它不断地向边缘语言、地方方言扩散影响,并留下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因此《切韵》与各地方音既有对应关系,又有非对应之处,而且距离中心语言越远的地方方言,其对应关系就越少,非对应关系就越多。到目前为止,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各家尚未得出一致的认识。这个问题的彻底解决,还有待于新的材料的发现。
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语言)
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