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上变去(语言)

浊上变去(语言):

也叫“阳上作去”。指古代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变为去声。如部(并母)、父(奉母)、舵(定母)、柱(澄母)、坐(从母)、序(邪母)、士(崇母)、葚(船母)、社(禅母)、巨(群母)、祸(匣母)等。但有少数例外,如釜(奉母)、挺(定母)、缓(匣母)仍念上声;揆(群母)念阳平等。全浊上声变去声大约在唐代(九、十世纪)就开始了。但明确地把全浊上声字和有关的去声字看成是同音字而编排在一起的,是元代的《中原音韵》。

为您推荐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

支思韵的形成(语言):韵母系统演变现象之一。“支思”是《中原音韵》十九个韵部之一。其音值即今官话区的[1]和[]。在《中原音韵》时期,其音值似为[ï]。陆志韦《释中原音韵》说“最妥当的办法是把《中原》的支思韵全拟作ï。..

诗律(语言)

诗律(语言):近体诗的格律。包括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句式等规定。要求一韵到底,偶句用韵、韵字不重复;一句之中平仄交错,出句对句平仄对立,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相粘;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近体诗只有五字句、..

复声母的演变(语言)

复声母的演变(语言):历史音变现象之一。上古汉语具有复辅音声母,虽个别学者尚有不同意见,但到目前为止大致已成定论。至于上古复声母的类型与数量,音韵学界则还不统一。但都基本上倾向于承认上古音的复声母存在两大类型,一..

平分阴阳(语言)

《中原音韵》知照组分合观(语言)

《中原音韵》知照组分合观(语言):关于中古知、照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的分合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已融合为一组,读舌尖后音[-]等(如赵荫棠、李新魁)或舌叶音[t∫-]等(如罗常培、杨耐思);有的学者认为它们分为两组,与[i]、..

梗、曾二摄阳声韵的合流(语言)

梗、曾二摄阳声韵的合流(语言):指中古梗摄和曾摄阳声韵到元代合流。在《中原音韵》中,梗摄庚、耕、清、青韵和曾摄登、蒸韵合为庚青韵。其中有一部分唇音和喉牙音字重见于东钟韵,与中古通摄字同韵,如“轰”字来自中古梗合..

十三辙(语言)

十三辙(语言):近代汉语北方话语音系统的一部民间剧韵。一般认为是根据旧京剧的用韵归纳而成。共分十三个韵辙,即:发花、梭坡(或梭波)、乜斜、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姑苏、一七。这十三个韵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