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近义通(语言)

音近义通(语言):

指同根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的现象。在语言发生的起点,音与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随着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词汇不断丰富,在原有语词的基础上产生出新词。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在旧词引申到距离本义较远之后,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有的音虽无变,已成其他词,有的音有稍变,更为异语。这就是语词的分化,即造成派生词。同义语根的派生词,即同根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前代训诂学者对此已有认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鏓”下注:“囱者多孔,葱者空中,聪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囱、葱、聪都是音近义通的同根词。“音近义通”现象是以同根词为前提的,离开这个前提,把这种现象的范围任意扩大,以至把一切语词的音义都看成是有机的联系,就必然否定语言的社会约定性而成谬误。

为您推荐

内部拟测法(语言)

内部拟测法(语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史语言学研究发展起来的一种构拟古语的方法。它不同于十九世纪印欧语比较研究中创立的“历史比较法”。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1958年)指出内部构拟的方法应用..

同用(语言)

同用(语言):①系列法正例之一。指某些字的反切用字相同的情况。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两字使用同一个反切上字“都”。冬、当、都三字可系联为同一声母类。又如: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东、公、红三字可系联为同一韵母类..

美恶同辞(语言)

美恶同辞(语言):*反训现象之一。指同一个词兼有称美、贬斥两方面的意义。可能反映事物本身美恶两个方面,也可能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态度。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有“美恶同辞例”:”古者美恶不嫌同辞,如‘退食自..

声义同源(语言)

独立之训诂(语言)

独立之训诂(语言):同“隶属之训沽”相对。指《说文》的词义训释。黄侃认为,《说文》等书的训诂乃独立之训诂,其词义训释可以不与六经文献相应。这种训释从形义统的原则出发,注重讲解词的本义、概括义。如:“若”,《说文·竹..

音位归并法(语言)

音位归并法(语言):汉语音韵研究方法之一。运用现代音位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古音音类的分合或音值的拟测加以判定和归并的方法。现代的音位学理论有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三个层次。中国音韵学研究者目前应用的音位学理论基..

反切比较法(语言)

反切比较法(语言):整理某一反切系统所代表的语音情况所使用的一种方法。邵荣芬所创。这种方法是通过两种反切的对比:多是把某一反切资料的反切逐个地和《广韵》的反切加以比较,以考求出该反切资料的音系并找出它在声韵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