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 :
反义词是就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和另一个或一些词的某一义位相反而言的,因此一个词有几个义位,就可能有几对反义词。如“生”(活着)和“死”构成反义词,“生”(未煮过的)和“熟”也构成反义词。
构成反义词的条件主要有两个:①词义条件。即一个词的一个义位和另一个词的一个义位处于同一语义范畴中,有一个或几个语义要素相同,一个语义要素相反。这是构成反义词的基本条件。反义词总是异中有同的,“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反义词是在同一语义范畴内表示意义相反的词。如“黑—白”都是颜色,“老—幼”都是年龄,“长—短”都是距离,“生—死”都是生命状态,“昼—夜”都是时间;而“美观”和“粗糙”就不能构成反义词,因为“美观”是指(物体的样式)好看、漂亮,“粗糙”是指(物体的表面)不精细、不光滑,两个词不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只有两个词表示的意义对立时才构成反义词,如果仅是两个词的一个语义要素相反,而这个语义要素仅仅表示类别,这两个词依旧不构成反义词,这一点在现代汉语中不明显,但在古汉语中,如 “衣—裳”(上曰衣,下曰裳)、“哭—泣”(有声曰哭,无声曰泣),这两组都不是反义词,因为上下、大小、粗细、前后、有声无声等也可以是事物的类别。
反义关系虽然有事物本身的客观性状做依据,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人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来认识世界的。认知基本层次上的事物、动作、性状如果有对立的因素,人们的感觉会比较强烈,如“哭—笑”。基本层次的下位词,人们对其对立因素的感觉不很明显,会把它们看作类别的不同,同样是“哭”,有声(哭)和无声(泣)就不构成对立。还有的是因为有些对立和人的生活关系不大。如人的性别的差异,对人来说关系比较大,所以“男—女”是反义词;而家畜公母的差别,对人来说关系就不是那么大,所以“羖—羭”(黑色的公羊—黑色的母羊)就不是反义而只是类别。②语用条件。反义词在语用中经常同现而表示相反的意义。如果两个词符合词义条件,但这些词在语用中从来不同现,这些词仍然不是严格意义的反义词。反义词在语用中同现常常是在两种句法位置上,一是作为反义词连用,如《孟子·告子上》:“体有贵贱,有小大。”一是作为对文出现,如《孟子·告子上》:“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以“智—愚”“智—蠢”“智—笨”为例,3组词在词义上都是相反的,但“智—愚”是反义词,而“智—蠢”“智—笨”都不是严格意义的反义词。历代文献中没有“智”和“蠢”、“智”和“笨”对文的,也没有“智蠢”“智笨”连用的,可见它们在语言运用中没有用作反义词。
根据词义和语用两个条件,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可以分为两类。仅符合词义条件的或者仅符合语用条件的,是宽泛的反义词。既符合词义条件,又符合语用条件的,是严格的反义词。因此反义词的构成比同义词要严格。两个词在语义构成、词义色彩、语体风格甚至语法功能方面都很一致,而有一个语义要素相反,这才可以构成真正的反义词。
反义词的意义相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互补反义词,两者非此即彼,如“男—女”,不是男的就是女的;第二类是反义反义词,也称极性反义词,这类反义词的特点是两个反义词之间有中间状态,如“大—小”,可以有“不大不小”的中间状态,“大”和“小”只是两极;第三类是反向反义词,如“买—卖”,其特点是甲买某物于乙,就是乙卖某物给甲。
构成反义关系的词主要是表示性质,如“大—小”“好—坏”;也有表示时间、空间的,如“日—夜”“前—后”;也有表示人的活动和状态的,如“喜欢—讨厌”“赞成—反对”。
反义词表示性状、事物、行为等的对立,可以用来突显意思的对照或矛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反义词还能帮助构成双音词、成语。反义词构成的双音词的意义往往不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相加,有时是以两个部分来代替整体,如“始终”,以“始”和“终”两端表示事情的全过程。有些反义词构成的词的意义是语素义的引申,如“沉浮”比喻盛衰,“深浅”表困难险恶的情况。反义词还可以用来构成成语,如“弃暗投明”“阳奉阴违”“本末倒置”“七上八下”“眼高手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