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 :
词汇中多义词很多,意义数量也不等,如“淡薄”有4个意义:(云雾等)密度小;(味道)不浓;(感情、兴趣等)不浓厚;(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多义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多义词指的是共时条件下具有多个意义的词。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层面上可能曾经产生或使用过多种意义,如果就某个词汇系统的某一共时平面来说,这些意义不是共存关系,那么在此共时层面上,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构成一词多义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某一个词在语言发展的某一个历史阶段是甲义,到了另一个阶段失去甲义而产生乙义,这个词就不是狭义上的多义词,但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多义词。如“处分”在六朝和唐代是“处置”“处理”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处罚”的意思,“处置”“处理”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处分”一词就是广义上的多义词。
词具有概括性,词所概括的往往是对象的若干特征,而不是一个特征;同时,在一个概念所包含的特征里往往有若干特征跟其他概念的某些特征相通——这就构成了词的多义性的基础。如“头”除了“脑袋”这个意义以外,还有“首领”“端绪”等意义,因为“脑袋”的概念和“首领”“端绪”的概念包含着“事物的最高或最前的部分”这一共通的特征。多义性是语言里大多数的词所具有的属性。凡是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里的词,它们的意义也就特别多。如动词“打”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24个意义。
多义词的各个意义的性质并不相同。从某一个共时平面来看,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本义、基本义和转义的区别。本义是能追溯到的最初的意义,基本义是多义词在某一个共时平面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基本义和本义有时是重合的,有时不一致。如“山”“人”,其本义到了现代汉语中,仍然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意义,它们的基本义就是其本义。“走”的本义是奔跑,但在现代汉语中,其基本义是双脚交互向前移动,即行走的意思,因此“走”的本义和基本义就不一致。转义主要是针对基本义而言,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引申义的产生与意义内容的相近有关。如“深”“浅”的基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下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的远近,但在“意义很深”“道理很浅”中,“深”是精微难懂的意思,“浅”是明白易晓的意思;“关系很深”“工夫很浅”,“深”“浅”是指程度的高低;“日子很浅”“年深日久”,“深”“浅”是指时间的久暂。这些都是“深”“浅”的引申义。比喻义是由比喻用法而产生的意义,如“酝酿”本指酿酒,比喻事先准备、使条件具备或意见成熟。
语言里大多数的词虽然都具有多义性,但是这并不会造成误解,妨碍人们的交际,因为词在言语里不是孤立的,一定的语言环境(上下文和说话时的情境)会排除词的多义性的干扰,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含义。换句话说,一个词尽管有多个意义,但是当它每一次在言语里使用的时候,实际上得到实现的只是其中的某一个意义,其余的意义则处于潜在的或被抑制的状态。如“头”是多义词,但是人们对“请低下头”和“材料太乱,理不出一个头”这两句话里的“头”,是不会误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