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方法论》 :
陆宗达、王宁合著,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训诂方法论》认为现代训诂学“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故该书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汉语词义学方法论问题。全书共5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训诂学的复生、发展与训诂方法的科学化,是全书的纲。第二部分讲《说文解字》与“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传统训诂学所说的“形训”的理论方法。第三部分是因声求义论,相当于传统训诂学所说的“声训”的理论方法。第四部分谈“比较互证”的训诂方法,即传统训诂学所说的“义训”的理论方法。全书最后是附录“训诂学名词简释”,收录书中所用前人术语(或沿用,或略作更改)及提出的新术语,按音序排列。
《训诂方法论》把黄侃先生《训诂学讲词》之“训诂述略”中对训诂的论述,总结为“形与义之关系”“音与义之关系”“义与义之关系”,从而由这三方面把“字”转化为“词”展开语义研究。以科学的总结、精辟的论述、高度的理论概括,首次从原理上介绍和总结前人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将前人的丰富实践上升为词义学、训诂学理论。开篇《训诂学的复生、发展与训诂方法的科学化》一文对训诂学的定位、对传统训诂学的清理以及对训诂方法的总结非常精到,是全书纲领。之后三文分别从形、音、义三个角度谈训诂方法,有不少独特的见解。作者指出传统训诂学的内容是:形与义之关系(词的书面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音与义之关系(词的口头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义与义之关系(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运动规律,包括本义与引申义;应用规律:概括义与具体义;注释规律:训释方法即条例。并指出在字形研究方面,文字学与训诂学的不同:“文字学与训诂学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形与义如何结合,在文字与语言发展过程中形与义如何一方面仍然保持新的联系,一方面又逐渐脱节。”作者对推求事物命名之由非常重视,指出“名物是有来源的,在给一个专名定名时,完全没有根据,没有意图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定名有偶然性,名与实绝非必然的切合,但人们为一物定名时,一定与对这一事物的观察、认识有联系,因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源可寻。其次,探寻名物的来源,往往与希望了解古人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研究古人的科学思想分不开。同时,也可通过名物的推源进一步研究词义发展的规律,并非仅仅游戏式地去猜测命名的意图”。并认为推求名物来源的方法可以归纳为3点:①名物的来源要从它的形状、用途、生活和繁殖特点等方面去推寻。②专名的由来往往与非术语的一半词语有关。③声音是探求名物来源的重要线索。所谓“贯以声音,求其条例”。论述具有科学性,如“以形索义”是形训的主要手段,但“以形索义”有它的适用条件:一是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近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而远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的。但是,由于本义乃是引申义的源头,所以,根据字形来推求引申义或根据引申义来解释字形又是可以做到的。二是只有本字才能直接反映本义。用借字的字形来解释词义,必然犯“望形生训”的毛病。三是只有“笔意”才能与意义切合,“笔势”大部分已游离了字义。并指出“笔意”这个术语,是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与之相对的是“笔势”,是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此书作者继承传统,吸收新学,做系统理论总结的同时,努力在训诂学领域建立起一个新方法论体系,以促进训诂方法的科学化。立论周密,归纳谨严,是此书的一大特点。此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训诂学理论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