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生训 :
望文生训在古代传注书中时有发生。例如《史记·刺客列传》:“樊於期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唐代司马贞《索隐》:“腐亦烂也,犹今人事部可忍云‘腐烂’。”司马氏解误。这里的“腐”通“拊”,腐心即拍心,犹今天所说“捶胸”。又如《孟子·公孙丑》:“不肤挠,不目逃。”汉代赵岐《孟子章句》注云:“谓人刺其肌肤,不为挠却。”赵注显然是望文生训。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二十九《通说上》指出肤古有色义,挠古有弱义,肤挠是指色弱,是指人有畏惧之心,就会在气色上表现出弱势,不肤挠指的是不示弱。
今人注释古书也易犯“望文生训”之病,不胜枚举。例如,“谢”在古义中有致歉之义,今人注古书常把该讲成致歉的地方却讲成了感谢,就与古书原义大相径庭。还有因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的。如《汉书·游侠传》:“解为人静悍。”颜师古注:“性沉静而勇悍。”直接把“静”讲为沉静,这就是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之例。其实,“静”为“精”之假借。静悍,就是今天所说的精悍。
望文生训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辨通假。上所举司马贞《索隐》、颜师古《汉书注》即是这方面的例子。《诗·鄘风·载驰》:“众稚且狂。”《毛传》:“是乃众幼稚且狂。”《毛传》以众为众人义,实为望文生训。此“众”通“终”。“众……且……”与“终……且……”语义同,即“既……又……”,“众稚且狂”,是“既幼稚又狂妄”之意。②不明古义。上所举赵岐注即是。这里再举一例,《汉书·西域传》:“汉使在西域或者益得职。”颜师古注:“赏其勤劳,皆得拜职也。”颜注以职为职官义为望文生训。职古有所义,“得职”即“得所”。③不分虚实。特别是一些古代的复式虚词容易让人误以为实词,按实词作解,往往会犯望文生训。例如《史记·陈涉世家》:“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服虔注:“第,次第也。”应劭注:“藉,吏士名籍也。”应、服二氏注皆误。“藉第令”是一个复式虚词,当“即使”讲。“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是说即使没按期到达的人不被斩首,也会在被罚去戍守边疆时战死。④误拆联绵词。例如,明代陆佃《埤雅》:“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之首鼠。”陆佃此训“首鼠”一词就有望文生训之弊。“首鼠”是一个双声联绵词,上古都为舌上的书纽,韵也接近,为幽、鱼旁转关系。“首鼠”是犹豫之义,是不能分开来解释的。
因此,要避免望文生训,除了多阅读古书,尽可能多地掌握汉语字词的古义,懂得辨别假借字的本字外,还需要分清虚实、多接触古代的联绵词。只有做到这几个方面,才可避免在阅读古书时犯望文生训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