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 : 中国彝族使用的一种表意的单音节文字。从形体上看与汉字很接近,实际不是从汉字蜕变而来,可能是仿汉字造字方式创造的。如彝文中也有象形、指事文字。(图1)以象"头",以象碗中的饭;(气),字中的点, 指出气处。 还有以较突出的部分象形的, 如(脸),突出鼻形。也有近似汉字的会意字,如(孵),表示鸟在有卵的巢上孵雏的意思。彝文文献古籍较多,主要是手抄本,刻本较少。较古刻本 《太上感应篇》译述,全文2.29万字,是今存彝文木刻本文字最多的一部书。金石彝文,过去中外学者认为最早见于明代刻石,如云南楚雄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刻有彝、汉两种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刻石。今贵州大方县安氏土司彝汉两种文字的《千岁衢碑记》, 镌于嘉靖丙午年(1546)。近年来贵州大方县发现的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的铜钟(图2),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较上述刻石早60多年,是现存最早的彝文文献。大方县水西大渡河石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桥上刻有彝、汉两种文字的碑记 (见彩图) 。彝文记述了水西土司安氏世代的历史,共有1922个字,是现存字数最多的彝文刻石,也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从文字发展规律看,彝文字数较少,因而彝文经书手抄本中大量借音表意。彝语有 6个方言,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假借文字也因地各异,这是彝文经书难解的原因之一。为使彝文能更好地为各方言区服务,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以喜德语音为标准音、以圣乍话为基础方言制订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共确定 819个规范彝字,于1975年开始在四川彝族地区推广使用,并设计了拉丁字母的"彝语拼音方案",便于注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