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学 :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与3P教学法都属于典型的显性教学,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讲解、操练、产出等几个步骤,具有强烈的意识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清晰的语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顺畅地进行语言理解(阅读与听力),同时有利于语言产出(口语与写作)的准确性与复杂性,有效缩短外语习得过程,普遍受到了外语教育者的欢迎,被应用到诸多语言环节与教学设计中,如语音、语法、词汇、语义学、演说或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课程提纲,甚至出现在文化课程中。
在经历过从显性的语法翻译法到隐性的听说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之后,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外语教学中是否需要明确传授语言规则再次成为争议热点。美国语言教育家S.D.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1941~) 认为,虽然显性教学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改变学习者的语言表现,但学习者获取的只是短时的显性知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很难将这些语言知识转换成语言能力。相反,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语料自然、大量的接触才能获取体现语言能力的隐性知识。但诸多的教学实践显示,在执行隐性模式的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语言错误,甚至石化现象。以比利时学者 R.M.德凯泽(Robert M. DeKeyser) 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显性教学同样可以通过大量练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有效建构语言能力。
外语语言教学的显性观与隐性观之争还在持续,尚无定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各有所长,在不同的语言习得层面与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实际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阶段等情况有机整合二者,取长补短,相互协作,营造高效理想的外语学习环境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