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全称《大隋使持节大将军工兵二部尙书司农大府卿太子左右衞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饶袁抚七州诸军事洪州总管安平安公故苏使君之墓誌铭》。隋仁寿三年(603)三月刻。正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83.2×83.2cm。淸光緖十四年(1888)陕西蒲城出土。是年夏知县张荣升于三十一行“文曰”之下刻跋二行,后爲人铲去。初搨本无跋。顾氏金佳石好楼有整纸精印。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集评】:
淸康有爲《广艺舟双楫》:“《苏慈碑》如手版听鼓,戢戢随班。”又:“端整妍美,足爲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又:“有洞达之风。”又:“然气势薄弱,行间亦无雄强茂密之象。列爲“能品下。”
【赏析】:
隋代在我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十分短暂的一瞬,但这一时代的书法艺术却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因而在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苏慈墓誌》是隋代书法最着名的代表作之一,又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此墓誌结字严谨,用笔犀利,方正劲挺,神采飞动,观之使人爱不释手,非揣摹临习而后快。难怪光緖十三年一出土便获得盛名。并由此而翰林之写白摺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购一本,以至纸贵洛阳。康有爲评此墓誌的书法爲“能品下”。
《苏慈墓誌》书写精美,镌刻工緻,用笔以方爲主,与稍早的另一着名隋刻《董美人墓誌》相比,古朴秀美不及《董》刻而峻整庄美则过之,字形较《董美人》稍长而隷意则少于《董》刻。将此二刻的书法与唐代大书家欧阳询的“欧体”相比,无论在笔势,笔法,还是结体,气韵等方面,欧书都与《苏》刻更接近。其中不少字都是神形皆似,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血缘”关係。欧字与《苏》碑的书法不少地方如出一辙。首先,二者同属于“峻严方饬,端整妍美”一路书风,字的整体上具有阴柔之美,而局部用笔却又含阳刚之气;其次,都是以“险劲”取胜,字形大小,长短,欹斜不一,点画气势开张,极尽变化,但越是险劲越显得稳重,结实;第三,都是向右,向上取势,不少字的中心都偏向左边,让出右边位置用以发展和夸张右边的笔画,同时凡向上出头的竪都尽可能地向上伸展;第四,笔画多的字写得大而长,笔画少的字写得小而扁,特别是扁口框的字和数字,写得更扁。所不同的是除了扁的特点不及《苏》刻明显以外,其他特点欧字都进一步地进行了发展和强化,同时欧字还加强了门框左右两竪的内擫,故欧字较《苏慈墓誌》的字更长,更险,风格更强烈,特点更明显。
事物总是一分爲二的,突出了一个方面,往往会失却另一个方面,《苏慈墓誌》笔势洞达,体现了匀静峻整之美,就难免失却雄强茂密之象而显得气势薄弱;强调开书法变化之风而使人觉得“古意渐失”,然而,也正因爲如此,《苏慈墓誌》的书法才能在师承法古的基础上创造发挥,变出自家路数,爲日后欧阳询一派书风的形成和发展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