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道俱 :
道即儒家之道,相当于儒家的伦理观念、义理规范等,既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又具备经天纬地的超验性指导功能。
北宋古文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在重视儒家之道的同时,充分注意到文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苏轼在《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中引用欧阳修的观点:“我所谓文,必与道俱。”指出文一定与道相伴,作文必传达道,表面上道与文同样重要,都不偏废,实际上张扬了文的地位,认为文不是从属性的,而是与道比肩、并列的。
宋代儒家的主流倾向是重道轻文,如周敦颐认为文只是载道的工具,程颐认为只重文章,于道有害。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倡文与道俱,是认可文的独立价值。他们本身对于文学创作的热衷以及崇高的文学成就,也佐证了他们的观点。
在理学气氛浓厚的宋代,这个观点一直被理学家们反对。如南宋朱熹就明确认为欧阳修、苏轼割裂了文与道,“则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时,旋去讨个道来入放里面”(《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朱熹看到了欧、苏处理文道关系的实质,他认为道是根本,有道才有文。
但是,对于古文家来说,以文与道俱的态度看待文道关系才是真正合理的。文学自身的形式美感不能忽视,即使与道无关也不妨碍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与道相偕,能反映道,体现出思想观念的充实、正大,则文学自身的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