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 :

创始人朱彝尊。朱彝尊早年曾在广东与曹溶商讨诗词,曹溶的词学主张对朱彝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曹溶是此派先导者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蒋景祁将朱彝尊所携《乐府补题》刻出,引发了大规模倡和热潮,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浙西词派的诞生。同年,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六人的词集丛刻《浙西六家词》刊行问世,标志着这一流派正式以整体形式登上词坛。六人均为浙西一地词人,因此世称浙西词派,简称浙派。浙西词派的出现,既有词坛风会的因素,也是词学自身演进的必然结果。

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于朱彝尊、汪森所辑《词综》一书。此书采摭虽广,要以南宋雅词作家为其旨归。在《发凡》中,朱彝尊开宗明义地指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词综》卷首)南宋雅词的代表,朱彝尊认为是姜夔、张炎二人,并以姜夔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南宋雅词宗派谱系:“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曝书亭集》卷四十《黑蝶斋诗余序》)这与《词综》实际选词情况相符合。经由朱彝尊的推崇,姜夔、张炎二人成为其后100多年里清代词人最主要的学习对象,清空醇雅的风格、句琢字炼的手法,成为浙派词人共同的追求。

从另一方面看,因明清鼎革的时代大震荡,晚明至清初的词体创作具备强烈的“变徵之声”特征,许多在诗文中不便写、不敢写的家国情绪,皆为文士借词体一抒胸臆,这固然大大拓展了词之内涵,但难免带来粗率叫嚣之弊。在浙西词派问世之时,随着新朝政权日益稳定,词体创作所发生的相应变化,正是政治空气的一个投影,这种变化使词逐渐回归自身艺术本质,纠正了上述弊病,也反映出因文网渐密而远祸避害的心理。

自浙西词派主盟,此前百派回流的清初词坛归于一统,至雍正、乾隆朝时,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朱彝尊《静惕堂词序》)之局面。清代中期浙西词派的魁首是厉鹗,他不仅从理论上继续申述朱彝尊之说,而且创作上成就显著,使浙派势力更加兴盛。厉鹗之后,吴锡麒、王昶、郭麐等人均是浙派骨干。嘉道间常州词派继起,浙派词学仍然延贯不衰,直至最后互相融合。

浙派词以圆转浏亮、工致精美取胜。发展到后期,因内容贫乏,过于强调形式,导致意旨枯寂,特别是咏物词,连篇累牍、堆垛饾饤,极其冗漫。朱彝尊与厉鹗的创作中已存在这种倾向,后人无二人之才学性情,徒事追摹,遂陷入困境。

为您推荐

冯溥

冯溥 : 山东临朐(今属山东青州)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六年散馆授编修,升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迁吏部右侍郎。历官督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卒谥“..

以俗为雅

以俗为雅 : 指诗文等创作中善用俗语、常语、“陈言”等,从而产生转故为新、由俗见雅、化腐朽为神奇的审美效果。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载,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致一位“不用陈语常谈”的诗人的信中指出:“..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 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后改姓纳喇,即纳兰。其父明珠为清康熙(1662~1722)年间大学士。纳兰性德于康熙十五年(1676)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师徐乾学,与顾贞观、严绳孙..

夺胎换骨

徐釚

徐釚 : 江苏吴江(今属苏州)人。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康熙十八年(1679)以国子监生应试博学鸿词科,由梁清标荐举,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会当外转,遂乞归,后以原官起用,辞不就。卒于康熙四十七年。徐釚好..

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 : 严羽推崇唐诗而贬低宋诗,其《沧浪诗话·诗辩》明确提出要“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概括来说,严羽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既讨论了诗歌的理想形态应该..

蒋景祁

蒋景祁 : 江苏宜兴人。生于顺治元年(1644)。以岁贡生至府同知。康熙(1662~1722)年间曾举博学鸿词,未遇。卒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蒋景祁是阳羡词派后起之秀,比陈维崧、徐喈凤等人低一辈,少年时即从游于诸位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