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词派 :
创始人朱彝尊。朱彝尊早年曾在广东与曹溶商讨诗词,曹溶的词学主张对朱彝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曹溶是此派先导者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蒋景祁将朱彝尊所携《乐府补题》刻出,引发了大规模倡和热潮,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浙西词派的诞生。同年,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六人的词集丛刻《浙西六家词》刊行问世,标志着这一流派正式以整体形式登上词坛。六人均为浙西一地词人,因此世称浙西词派,简称浙派。浙西词派的出现,既有词坛风会的因素,也是词学自身演进的必然结果。
浙西词派的词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于朱彝尊、汪森所辑《词综》一书。此书采摭虽广,要以南宋雅词作家为其旨归。在《发凡》中,朱彝尊开宗明义地指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词综》卷首)南宋雅词的代表,朱彝尊认为是姜夔、张炎二人,并以姜夔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南宋雅词宗派谱系:“词莫善于姜夔,宗之者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杨基,皆具夔之一体。”(《曝书亭集》卷四十《黑蝶斋诗余序》)这与《词综》实际选词情况相符合。经由朱彝尊的推崇,姜夔、张炎二人成为其后100多年里清代词人最主要的学习对象,清空醇雅的风格、句琢字炼的手法,成为浙派词人共同的追求。
从另一方面看,因明清鼎革的时代大震荡,晚明至清初的词体创作具备强烈的“变徵之声”特征,许多在诗文中不便写、不敢写的家国情绪,皆为文士借词体一抒胸臆,这固然大大拓展了词之内涵,但难免带来粗率叫嚣之弊。在浙西词派问世之时,随着新朝政权日益稳定,词体创作所发生的相应变化,正是政治空气的一个投影,这种变化使词逐渐回归自身艺术本质,纠正了上述弊病,也反映出因文网渐密而远祸避害的心理。
自浙西词派主盟,此前百派回流的清初词坛归于一统,至雍正、乾隆朝时,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朱彝尊《静惕堂词序》)之局面。清代中期浙西词派的魁首是厉鹗,他不仅从理论上继续申述朱彝尊之说,而且创作上成就显著,使浙派势力更加兴盛。厉鹗之后,吴锡麒、王昶、郭麐等人均是浙派骨干。嘉道间常州词派继起,浙派词学仍然延贯不衰,直至最后互相融合。
浙派词以圆转浏亮、工致精美取胜。发展到后期,因内容贫乏,过于强调形式,导致意旨枯寂,特别是咏物词,连篇累牍、堆垛饾饤,极其冗漫。朱彝尊与厉鹗的创作中已存在这种倾向,后人无二人之才学性情,徒事追摹,遂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