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沈曾植 :

浙江嘉兴人。出生在北京,祖父沈维鐈道光年间曾官至工部侍郎,然以治学名世。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签分刑部,官主事,迁郎中,其间曾兼任总理衙门俄国股章京。十四年,康有为“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沈曾植与黄绍箕、屠仁守“实左右其事”(康有为《康南海自订年谱》)。又赞助其开强学会于京师。二十三年,沈氏母丧,康有为往吊唁,劝其再上万言书,奏请维新自强。次年三月,沈曾植丁忧南归。五月,湖广总督张之洞聘往武昌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二十七年,受聘出任南洋公学总理。次年母丧服满,回京复职。此后历任江西广信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布政使,护理巡抚。颇有政声,《清史稿》本传称“曾植为政,知民情伪,而持之以忠恕,故事治而民亲”。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里。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寓上海,日与朋辈诗酒往还,而海内学者如王国维等,亦常往商讨学术。1917年复辟,为人挟持,北上参与其中,任学部尚书。事败后归上海,鬻书自给。1922年10月,病卒。

作为中国近代学者,生前即享有盛誉,身后又被推为“清同光朝第一大师”(胡先骕《海日楼诗集跋》)。早年传承家学,用心于史学和音韵训诂之学,于清代能兼采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等朴学名家之所长,而自抒心得。同时多为经世致用之学。《清史稿》称其“居刑曹十八年,专研古今律令书,由大明律、宋律统、唐律,上溯汉魏”。而其致力于辽金元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则肇源于他对沙俄吞噬中国北方领土的担忧,此亦帮助了他在总理衙门俄国股的工作。流布至今的沈曾植《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补注》《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等著述,皆堪称筚路蓝缕之功。后又关注西学,在两湖书院时,曾倡议增设外国史课程,而在南洋公学时,又开设东文学堂,师法日本的教育理念。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安徽提学使任上,曾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他深入细致地了解了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皆出乎并合乎其维新之理想。

作为同光体浙派的代表诗人,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奠定了他的诗坛地位。他没有完整的诗学著作,其诗学观散见于诗文集中。在武昌时,曾和陈衍讨论诗法。均主张“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的“三元说”,认为“三元说”的重点是元祐。可见陈衍、沈曾植在贯穿有清一代诗学的“唐宋之争”中,都倾向于学宋。其学宋的着力点是宋人在传承前代诗学过程中所追求的变化与创新。沈曾植后来在与其同乡又是学生的金蓉镜论诗,还提出“三关说”:“吾尝谓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公于前二关均已通过,但着意通过第三关,自有解脱月在。”与“三元说”相比,其源头更是上溯至六朝,且更重视元嘉。而通过元嘉一关的要义,沈曾植认为关键在于“活六朝”,而非“呆六朝”,也就是以“目前境事”,运之“唐以前人智理名句”,真正做到真俗相融、理事相通。民国二年(1913),沈曾植与同人修褉赋诗,出五古一章,樊增祥佩服得五体投地。究其实,此诗不过是用“(《论语》)皇疏川上章义,引而申之”。这是沈曾植“活六朝”的一次成功创作实践。同时,在《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中,沈曾植又要求能够通经学、玄学、理学以为诗,要因诗见道,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的主张。此外,沈曾植就金蓉镜来信中“意、笔、色”三点作了精辟分析,认为“意”相当于思想性,“色”相当于诗篇所反映的现实,而“笔”则是客观现实、主观情思与艺术性的统一,这和单纯着眼艺术性的理论,显然不同。因此《与金潜庐太守论诗书》集中体现了沈曾植的诗学观,是其最重要的论诗之作。

其诗歌创作,也遵循他的这些诗学主张。学习谢灵运、韩愈、孟郊、李商隐、黄庭坚诸家,继承其乡朱彝尊、钱载的“秀水派”传统。沈曾植是腹笥便便的学问家,故其独创之处表现在融通经学、玄学、佛学等思想内容以入诗,取材于经史百子、佛道二藏、西北地理、辽金史籍、金石篆刻、岐黄本草的奥语奇词以入诗,从而形成奥僻奇伟、沉郁盘硬的诗歌风格,与同光体赣派陈三立,闽派郑孝胥、陈衍大相异趣。除了佶屈聱牙、生涩奥衍的一面外,其诗风也有比较清隽的一面。就诗歌内容而言,虽多游览、应酬的诗歌,但也不乏反映时世、抒写理想之作。其中价值较高者,或揭露列强侵略中国之罪行,或反映维新变法之诉求,或提出富国强兵之主张,或悼念戊戌政变牺牲之好友。一些作品发挥哲理、医学、诗论,亦可供研究者参读。清亡以后,作为遗老,亦有反映复辟思想的作品。

沈曾植还擅于填词,与其诗风一致,亦好学问入词,故少风情而多有不解语。有词话著作《菌阁琐谈》存世。工书法,由碑入帖,得包世臣法,结体险峻,用笔生棘,古拙有奇趣。

有《海日楼诗》2卷,民国刻本。《海日楼诗补编》2卷,李正刚抄本,藏上海图书馆。《喁于集》2卷,王国维抄,朱祖谋校,亦藏上海图书馆。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沈曾植尚有《曼陀罗寱词》,收入《彊村丛书·沧海遗音集》,民国刻本。《海日楼札丛》附《海日楼题跋》,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海日楼文集》2卷,未刊。

沈曾植《菌阁琐谈》

  

沈曾植自书诗稿


为您推荐

吴梅

吴梅 : 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父吴国榛精通音律,著有杂剧《续西厢》。吴梅3岁丧父,10岁丧母,饱尝艰辛。年少时曾为诸生,后应试不中,遂不复留意科名。致力于古文词,并喜读曲。早年名列南社,任东吴大学堂教习,又..

《大叔于田》

《大叔于田》 : 一首赞美青年猎手的诗。和《叔于田》当作于同时,暂依旧说系于郑庄公(公元前743~前701)时。据《诗经》命题的习惯,应作《叔于田》,后人加一“大”字,是为了区别于前面的短篇《叔于田》。全诗..

鲁一同

鲁一同 : 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屡赴礼部试,不第。林则徐任湖广总督,请他入幕,因亲老而未成行。又受曾国藩赏识。太平天国军兴,为清河县知县吴堂谋划,抗拒太平军,又向安徽巡抚江忠源提出..

刘咸荣

《葛藟》

《葛藟》 : 一首流离失所者求助不得的怨歌。为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全诗三章,每章六句。社会动荡,诗人处境卑微,只好觍颜“谓他人父”,可即便如此,也丝毫没有博得他人之怜悯和同情。首章以“绵绵葛藟”..

吴承烜

吴承烜 : 安徽歙县人。夙有词名,能诗,亦工骈文,才思敏捷。曾任上海蜚英书局编辑、新安五军第七路军秘书,《邗江杂志》主编。从1911年起,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多种诗词、散曲和文章,也是王钝根编辑..

《关雎》

《关雎》 :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毛诗序》认为是歌唱“后妃之德”的作品,接着阐述其理由说:“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这种说法影响最大。也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