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 :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因胡风创办的文学刊物《七月》而得名,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自1937年10月起,胡风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文学丛书《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众多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在刊物周围团结了一批青年作家和诗人,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具有鲜明流派特色的作家群,这些作家被称为七月派作家。主要有诗人阿垅、绿原、邹荻帆、牛汉、化铁、彭燕郊、贺敬之(艾漠)、庄涌、杜谷、方然、苏金伞,理论家舒芜,小说家丘东平、路翎、彭柏山、贾植芳等人。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各有特色,却具有相同的艺术倾向性:坚持现实主义传统,充满强烈的爱国和战斗情绪,以痛苦为基调的情绪世界,富有力感的美学特征。七月派的作品包括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杂文、剧本理论、译作等,但成就最显著的是诗歌和小说。
七月派小说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形成路翎式的雄浑悲壮的交响曲。小说上部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苏州大户蒋捷三统治下的大家族不复往日繁华,出现蒋少祖、蒋纯祖这样的叛逆子,家族衰落,财主的儿女们开始漂泊的生活。下部则描述了蒋纯祖漂泊各地的精神流亡之旅,在他英雄式的梦想破灭后,在孤独中告别了这个时代。整篇小说贯穿着“青春史诗”的主题,描述了一段青年的精神苦旅。丘东平的小说洋溢着战斗激情和庄严的道德感。他的小说《第七连》描写了一个在战斗中克服怯弱,战胜自己的战士。彭柏山的小说《某看护底遭遇》写了受伤义勇队员和护士的爱情故事,浪漫中又有从彼此身上看到新生的希望。七月派的小说创作写出特定环境中人物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饥渴,扩展了现代文学的艺术空间。
七月派的诗歌创作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七月诗派”是七月派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9月胡风创办《七月》周刊,后来又出版《七月诗丛》,形成了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为主要阵地。七月诗派有影响的诗人有鲁藜、田间、绿原、阿垅、方然、牛汉等,其中鲁藜的《星的歌》,绿原的《童话》,曾卓的《门》等诗作较为著名。七月诗派在战争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走向诗坛,走向人生。民族的灾难与个人命运的起伏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艺术个性。七月派诗人强调诗歌中主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形式上多采用自由体,语言接近口语,多是歌颂抗战的政治抒情诗,充满爱国热情。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风格中,显示出诗人的个性。诗作大都收在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中。1981年编辑出版的《白色花》收集了“七月诗派”1980年以前的作品。1941年皖南事变后,《七月》被迫停刊,但该派的创作没有停止。
七月派作家置身于抗战文学的大思潮,自觉肩负起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诗歌和小说具有沉重、激越、忧郁的特征。同时七月派成员多舛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真正继承了鲁迅在《野草》中描述的“绝望中反抗”的精神。七月派主观、体验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激愤、沉郁的美学精神,为现代中国文学创作了新现实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七月派作家绝大部分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成员,或被隔离审查,或遭监禁批斗,有些则长期入狱。1980年中共中央第76号文件下达,为他们正式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