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九老会 :
永乐二年(1404)正月,温州太平诗人林原缙与王崧、翁晟、邱海、邱镡、何愚、何及、狄景常和程完,仿白居易香山九老故事,结社于里中花山。九人者,多已年过古稀,鹤发童颜,优游诗酒,故称“花山九老”。其中,程完最少,年未及“老”,为“备九老之数”,亦邀入社。可见,白居易“香山九老”的传统对后世文人结社的影响之大。
花山九老会虽以“九老”为名,参与诗社活动者却远非9人。林原缙之子林达民、林韶民“俱能诗”,翁晟“与林齐民、李长民以学行相砥砺”,邱海之子邱庆“能世其业”(《花山志》卷二),狄景常“门下多闻人”,何愚“与李毓为友”(《嘉庆太平县志》卷十二),“与李长民、林养民、学民、齐民友善,讲明出处大节”(《花山志》卷二),邱镡与“潘松溪、谢芥舟、翁鱼渊、邱独清再会环清轩”(《花山志》卷七),程完“门下著录之盛,与叶拙讷相等”(《花山志》卷二)。可见,洪武(1368~1398)到永乐(1403~1424)年间,花山存在一个以九老为中心的、规范较大的文人群体。这个群体主要由三种关系联结而成,即亲属、诗友和师生。九老而外,上述知其名者如林达民、林韶民等人,以及不知其名者如狄景常、程完诸“门人”,都是花山文人群的构成者,他们或多或少应参与花山吟社的文学活动。可见当时花山文学之盛况。
从社团性质而言,花山九老会属于怡老诗社,更确切地说是隐逸之士吟咏酬唱的文学社团,与一般的怡老诗社不尽相同。其结社带有避难全身、逍遥尘外的特点,是社友们存志节、守气格的一种方式,反映了永乐时期高压政治生态下文人的生存选择。
花山九老会是明代社团文化和文学风雅的一个缩影。他们情志高洁,超脱尘俗,雅赏风流。这种诗意的生存以及所形成的风雅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花山志》基本上就是一部“花山九老”的文献,换言之,花山九老会即为《花山志》的灵魂所在。在这部方志中,举凡社地之具体描写、“社吟九君子”之传记以及社友唱和之诗,另如程完《花山九老会序》、陈明园《花山九老诗存序》、林丙恭《九老诗存论述》、赵佩茳《花山九老诗存序》《修复花山九老祠小引》等重要材料,一并完整载录。花山九老会对于浙江太平来说实已成为花山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正如王薰《花山志序》所说:“夫花山……自有林居恒先生辈九老人结社于此,而名始显。”(《花山志》卷首)
到了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冯蕊渊、李少莲等6人复兴社事,光绪(1875~1908)年间又先有林简、陈江藻等5人“结社新庵”,后有陈云墀“重修梅花社屋”(《花山志·花山先生正年表》)。在地缘视野中,花山九老会可以说是浙江太平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