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九老会

    花山九老会 :

永乐二年(1404)正月,温州太平诗人林原缙与王崧、翁晟、邱海、邱镡、何愚、何及、狄景常和程完,仿白居易香山九老故事,结社于里中花山。九人者,多已年过古稀,鹤发童颜,优游诗酒,故称“花山九老”。其中,程完最少,年未及“老”,为“备九老之数”,亦邀入社。可见,白居易“香山九老”的传统对后世文人结社的影响之大。

花山九老会虽以“九老”为名,参与诗社活动者却远非9人。林原缙之子林达民、林韶民“俱能诗”,翁晟“与林齐民、李长民以学行相砥砺”,邱海之子邱庆“能世其业”(《花山志》卷二),狄景常“门下多闻人”,何愚“与李毓为友”(《嘉庆太平县志》卷十二),“与李长民、林养民、学民、齐民友善,讲明出处大节”(《花山志》卷二),邱镡与“潘松溪、谢芥舟、翁鱼渊、邱独清再会环清轩”(《花山志》卷七),程完“门下著录之盛,与叶拙讷相等”(《花山志》卷二)。可见,洪武(1368~1398)到永乐(1403~1424)年间,花山存在一个以九老为中心的、规范较大的文人群体。这个群体主要由三种关系联结而成,即亲属、诗友和师生。九老而外,上述知其名者如林达民、林韶民等人,以及不知其名者如狄景常、程完诸“门人”,都是花山文人群的构成者,他们或多或少应参与花山吟社的文学活动。可见当时花山文学之盛况。

从社团性质而言,花山九老会属于怡老诗社,更确切地说是隐逸之士吟咏酬唱的文学社团,与一般的怡老诗社不尽相同。其结社带有避难全身、逍遥尘外的特点,是社友们存志节、守气格的一种方式,反映了永乐时期高压政治生态下文人的生存选择。

花山九老会是明代社团文化和文学风雅的一个缩影。他们情志高洁,超脱尘俗,雅赏风流。这种诗意的生存以及所形成的风雅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花山志》基本上就是一部“花山九老”的文献,换言之,花山九老会即为《花山志》的灵魂所在。在这部方志中,举凡社地之具体描写、“社吟九君子”之传记以及社友唱和之诗,另如程完《花山九老会序》、陈明园《花山九老诗存序》、林丙恭《九老诗存论述》、赵佩茳《花山九老诗存序》《修复花山九老祠小引》等重要材料,一并完整载录。花山九老会对于浙江太平来说实已成为花山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正如王薰《花山志序》所说:“夫花山……自有林居恒先生辈九老人结社于此,而名始显。”(《花山志》卷首)

到了清代,道光(1821~1850)年间冯蕊渊、李少莲等6人复兴社事,光绪(1875~1908)年间又先有林简、陈江藻等5人“结社新庵”,后有陈云墀“重修梅花社屋”(《花山志·花山先生正年表》)。在地缘视野中,花山九老会可以说是浙江太平的文化史。

为您推荐

《国朝诗话》

《国朝诗话》 : 共2卷,杨际昌著。杨际昌(1719~1804),字鲁藩,号葭渔、蓬莱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乾隆六年(1741)举人。会试未第,遁迹山林,以授徒行医终。有《澹宁斋集》。据卷首例言,此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杨氏年..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从1921年开始,陆续发表关于《红楼梦》的考证文章,至1962年离世前几日依然热情未减。胡适对《红楼梦》的论述除专题之外,多为..

《龙性堂诗话》

《龙性堂诗话》 : 《龙性堂诗话》初续集,叶矫然著。叶矫然(1614~1711),字子肃,号思庵,福建闽县(今福州)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工部主事,改乐亭知县。有《龙性堂集》。此书诸家序,谢天枢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吴琇..

《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

花袭人

花袭人 : 年幼时因家境艰难而被家人卖到荣国府作丫鬟。先是叫珍珠,侍奉贾母,又服侍史湘云几年,后被贾母赐给了贾宝玉。袭人本姓花,其兄名花自芳,因“花气袭人知昼暖”的诗句,宝玉叫她袭人。从《红楼梦》第..

《雨村赋话》

《雨村赋话》 : 李调元著。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罗江县(今属绵阳安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四十六年,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得罪和珅而被遣戍伊犁。4年后赎归,居..

《话本小说概论》

《话本小说概论》 : 胡士莹著。共18章,52万字,堪称话本小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赵景深在书前序中评价此书“是精心结撰的、论断比较恰当的、内容丰富的、总结性的著作”,是为公允之论。是书初版于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