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丛考》 :
赵景深著。该书收录作者自20世纪30至50年代所作小说考证论文77篇,1980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赵景深在该书序言中声明此书“完全按照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的次序排列”“想以这本书作为《中国小说史略》的补充资料”,或补其不足或薄弱之处,或纠正其存在的失误。在《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一文中,他还揭示了鲁迅的几部古代小说论著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古小说钩沉》是《中国小说史略》前7篇的参考书,《唐宋传奇集》是《中国小说史略》中4篇的参考书,《小说旧闻钞》是《中国小说史略》后17篇的参考书;对于《中国小说史略》中存在的16处错误,也一一予以修正。
《中国小说丛考》封面
赵景深对古代小说的考证,主要集中于探讨一些二三流小说的本事来源、演变与影响等,如他对《英烈传》《三宝太监西洋记》《品花宝鉴》等本事来源的考辨,引证了大量相关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等资料,进行细致的比较、辨析,为后人研究这些小说提供了重要参考。又如他曾先后撰写的《<拍案惊奇>的来源和影响》《<警世通言>的来源和影响》《<醒世恒言>的来源和影响》《<喻世明言>的来源和影响》《<二刻拍案惊奇>的来源和影响》等,博采史书、诗文、笔记、类书、目录书、曲谱、平话、话本、杂剧、传奇等文献资料120余种,较系统地考述了“三言二拍”的本事来源与影响,为“三言二拍”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文献基础,对后来谭正璧编撰《三言二拍资料》、胡士莹撰写《话本小说概论》等也产生重要影响。
赵景深对中国古代戏曲、说唱以及民间传说等均有研究,所以他考证小说来源、演变时,往往能沟通、揭示小说与戏曲、曲艺、传说等俗文学之间的联系。如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一文里,他怀疑这部小说为元代人所作,因为他发现元人所作杂剧,都可以从中找到来源,不仅列举了10种与《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回目相关的杂剧名目,还引用作品里面的文句作为内证。在此文中,他还谈到《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对清代5种京戏的影响。其他如《〈说唐传〉非罗贯中作》《李复言的〈续幽怪录〉》《水浒传简论》《水浒传杂识》《英烈传》《杨家将故事的演变》《读〈四游记〉》《〈四游记〉杂识》《八仙传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通了小说与戏曲、说唱、传说等之间的关联,对小说故事的来源与演变等作了较系统的考述。
在从事小说考证时,赵景深还注意从民俗学角度揭示小说的认识价值。如他在《〈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一文中指出:“《封神演义》是一部神怪小说,其中的许多习俗和信仰,在民俗学看来,都有研究的价值。”他还列举了《武王伐纣平话》中讲到的信仰与传说。有时,他还从宗教信仰、时代习尚等角度入手推断小说的作者与作品产生的时代等问题。如在《谈金瓶梅词话》一文中,他指出:“王世贞是嘉靖时代的人。这书显然不是嘉靖时代产生的,应该产生于万历年间,也就是十六世纪末的作品。因为,嘉靖年间信道,万历年间信佛;书中作佛事最多。其次,叙唱小曲,以万历年间流行的《山坡羊》为多,却没有万历末年流行的《打枣竿》和《挂枝儿》。由于这两个原因,我们断定《金瓶梅》是万历年间的作品。”
赵景深在《柴堆三国》《所罗门与包拯》《〈醒世恒言〉的来源和影响》《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文中,还曾把中国小说所写的故事和其他国家流传的同类故事做过简略比较。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各式图表来辅助其小说考证,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