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
姚鼐撰。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姚鼐辞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和刑部郎中的职务,打算归居老家桐城。辞职主因,与他纂修书籍时与馆内汉学家的学术思想之分歧有重要关联。当时他倍感孤立和压抑,无法释怀。十二月,他接受了时任泰安知府的挚友朱孝纯的邀请,自京师乘风冒雪,登览岱岳。在这样的心态背景下,姚鼐不仅写出了泰山的壮美风光以及日出时的壮丽景象,也表达出他游览胜迹时的豪迈之情与超脱之意。
文章主旨分明,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泰山的方位和形势。它既是汶水西流、济水东流之分界,也是古长城之南北分界。其高峰是日观峰,这为下文登览埋下伏笔。第二部分详写登山过程,先是扼要介绍自己赴泰山的时间和行程,接着写登山路线,他和朱孝纯从中谷入,越中岭,复循入西谷,遂至峰顶。紧接着又写苍山负雪、夕照城郭的壮观景象。第三部分具体描述日观亭观赏日出的情景。日出前,他与朱孝纯坐在亭中,静待日出,此际风雪扑面,云山迷漫;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时,“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由此,再回视日观亭以西山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最后一部分,写泰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特征。最后一句“桐城姚鼐记”,点明作者,这也是游记的常见格式。
全文不足500字,文笔精练简省,描写细致传神。文中写他自经京师赴泰安,用“自”“历”“穿”“越”“至于”等几个动作,就将千里行程简要地交代出来了。又如结尾写泰山地理特点:“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选词用字极为简洁,高度概括了泰山独特的自然风貌。文中也有工笔深描之处,以观赏日出部分为代表,细致地写出了泰山日出时的绚烂多彩、雄奇壮丽的景象。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简明,形象生动。
这篇文章不仅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的代表作,在山水游记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