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发展史》 :
刘大杰(1904~1977),笔名雪容女士、绿蕉、湘君等。湖南岳阳人。1926年毕业于武昌师范大学,后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欧洲文学。毕业回国后,初任上海大东书局编辑,后执教于复旦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等。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曾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著有《东西文学评论》《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等。
初版分上、下两卷,分别写成于1939年和1943年,由中华书局分别于1941年、1949年出版,合计约58万字。此后版本较多,如: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2月版3卷本,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3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976年出版之第1、第2册,依照当时儒法斗争、现实主义等意识形态要求作了改写。全书分为30章,上、下卷各15章。上卷始于《殷商社会与巫术文学》,终于《社会诗的兴衰与唯美诗的复活》;下卷始于《晚唐五代的词》,终于《清代的小说》。分章之标准,大体以时间为序,或因现象(如《诗的衰落与散文的勃兴》),或因文体(如《汉代的诗歌》),或因背景(如《宋代的文学环境与文学思想》)而立题,非若一般文学史以朝代更迭为据。著者深受西方进化论及社会环境论的影响,特别注意阐明“政治状态”“社会生活”“学术思想以及其他种种环境”与文学(思潮)的关系。又接受了西方近现代的主情理论,认为“文学发展史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发展的历史”,“文学史者的任务,就在叙述他这种进化的过程和状态”,而且应当“集中力量于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介绍,省除繁琐的不必要的叙述”(《自序》)。此书在新的文学本体论基础上,构建了以社会进化学说为宏观指导的框架,将视野集中于具有纯文学色彩的诗赋等文体,确立了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史写作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文学史著作常见的观念含混、材料纷繁、逻辑松散等弊病,成为20世纪40年代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