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 :
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年少好学,出身寒微,与马融、张衡等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延熹五年(162),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范晔《后汉书》)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后汉书·王符传》),题曰《潜夫论》。今存本35篇,《叙录》1篇,共36篇,虽有脱乱,但大致仍属旧本。全书以《赞学》始,以《五德志》叙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谱牒源流而终,末缀《叙录》一篇。其余诸篇,分题论述三代以下诸君在举贤、考绩、班禄、分封、司法、边防等各方面的执政利弊,兼及批评当时迷信卜巫、交际势利等社会不良风气。在思想上,大致以儒为体,以法为用。认为法律是人君驾御人民的工具,是权力的体现,但治民心尚需实行“德化”,立法不可以惩罚为目的,而要“劝善消恶”(《潜夫论·断讼》)。所以《文心雕龙》归之“诸子”,而《隋书·经籍志》则入于“儒家”。
《四部丛刊》本《潜夫论》
在文学上,王符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著彫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批评当时文人“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潜夫论·务本》)。《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他大量引据儒家经典立论,辅以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论据,以此批评东汉后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指出,由于辞赋的影响,东汉政论文往往大量夹杂骈辞偶句,与西汉单行散句的政论文风大为迥异。《潜夫论》几乎通篇排偶,遣词骈俪,相当突出地表现着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潜夫论》有清人汪继培笺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