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林旭 :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三年入赀官内阁中书。少孤,能博览群书,颇得时誉。17岁时,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沈瑜庆见其文章,十分赞赏,招为婿。随沈瑜庆至南京,又从游武昌,得以结识一时名流,如陈宝箴、三立父子,梁鼎芬,蒯光典,屠寄等。在京师内阁中书任上,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沈曾植、黄绍箕多有交往。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林旭与同试举人奋起上书“请拒和议”,开始投入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号召各省成立学会以互通声气。寓京维新人士先后成立粤、蜀、闽、浙、陕学会,林旭与杨锐分别为闽学会、蜀学会之领袖。二十四年,德宗下“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林旭与杨锐、刘光第、谭嗣同等同授四品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上谕多出其笔。九月,戊戌政变起,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人物像

林旭数赴会试不售,“发愤为歌诗,取路孟郊、贾岛、陈师道、杨万里,苦涩幽僻,喜从乡人郑孝胥、叶大壮、陈书、陈衍讨论”(陈衍《林旭传》)。梁启超却认为林旭应舍弃词章之学,若以诗词为业,则“玩物丧志,与声色之累无异”。据梁氏所云,林旭在梁的规劝下,“从南海(康有为)治义理经世之学”。而林旭在积极参与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活动的同时,仍未真正“戒诗”。即使在离被逮不及十天时,还写下了“身锁千门心万里,清辉为照倚阑干”(《直夜》),及“救伪未妨行督责,乘时自合仗雄才”(《呈太夷丈》)这样的诗句。在狱中,林旭更用诗表达了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反思:“伏蒲泣血知何用,慷慨何曾报主恩?愿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示谭复生》)

其诗歌除效学孟郊、贾岛的凄寒、奇峭风格外,还追尚黄庭坚、陈师道等江西派诗的瘦硬风气,当属同光体中的闽派。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林旭点为“小李广花荣”,称“闽派诗人学后山者,未有能突过之。五古如《马房沟》等篇,实为奇作,无愧为诗坛射雕手”。尽管梁启超曾对林旭耽于诗词表示异议,但还是高度评价了他的文学成就:“其于诗词、骈散文皆天授。文如汉魏人,诗如宋人。波澜老成,环奥深秾。”(《林旭传》)林旭本人虽被视为学宋的同光体诗人,但至少在诗学观念上比较包容,他认为:“论诗如文较多派,能驿众家即无害。”(《酬徵宇江亭谈诗见赠》)

林旭夫人沈鹊应,字梦雅,号崦楼,为沈瑜庆长女,自幼聪慧,有教养、尚气节。林、沈夫妇志同道合,亦以诗词才情十分投缘。林旭有《晚翠轩集》,友人李宣龚初刻于光绪三十年,后收入《戊戌六君子遗集》。1936年重刻本增补诗13首,附其妻沈鹊应《崦楼诗词集》。

为您推荐

林景行

林景行 : 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于闽中书香世家,幼有神童之名。早年肄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弱冠游学日本,入中央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日期间,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归国省亲,经陈..

《骚》型美

《骚》型美 : 袁行霈在《论屈原诗歌的艺术美》一文中提出,指屈原美好人格在艺术上的体现,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和英雄气概,是《诗经》之后战国时代形成的长江流域为主的诗歌审美观念和特征。主要体现在以..

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 : 原为孔子对自己政治思想、学说渊源及治学方式的总结,语出《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时代官师一体,还没有私人著述之事,故“述而不作”原本是针对先王礼乐制度而..

杨圻

许承尧

许承尧 : 安徽歙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翌年春试,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许承尧参与其事。三十年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改庶吉士。次年回乡,任新安中学堂和紫阳师范学堂两校监督。继与陈去病、黄宾..

《诗》型美

《诗》型美 : 袁行霈在《论屈原诗歌的艺术美》一文中提出,指《诗经》中以《国风》及《小雅》为代表的诗歌在形式体裁、语言风格、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诗经》中的作..

地籁

地籁 : 语出《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在这里首次提出“三籁”的概念,“人籁”和“地籁”是作为“天籁”的参照而提出的。“天籁”比喻无声无形而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