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白 :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4岁能文,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1909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与同学梁鸿志、姚鹓雏、汪辟疆和在京的前清遗老陈宝琛、郑孝胥、陈衍等人结诗社、敲诗钟、相酬唱。1911年与梁漱溟、孙炳文、李石曾、汪精卫等人组织京津同盟会。1912年在上海与柳亚子订交,加入南社,并与陈子范等人创组黄花碧血社。1913年与吕志伊、邵元冲、褚民谊等人主办《民国新闻》,随后到北京任教于中国大学并兼任俄文专修馆法学教授,同时与汤漪共同主持北京的《民国报》,所撰《辟日人有贺长雄关于宪法》一文,得到持不同政见的梁启超的激赏。1917年任宪法起草委员会秘书长,兼任众议院秘书长,出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兼孙中山的秘书。
此后,由于国民党左右派分裂、国共分裂等,精神彷徨苦闷,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和欧美文艺作品。往返于南京、北京、上海之间,以做官、教书、占卜等谋生,著有《人鉴》命理书,和柳亚子、谢冰莹、郁达夫、丁玲等人交好。1931年为国民政府起草了《警监组织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发表《抗日罪言》,自费刊布《国民党站起来》,呼吁坚决抗战,并从上海西迁重庆,与梁鸿志、汪精卫等人决裂,与毛泽东、王明、林伯渠等有诗文交往。1941年12月,飞抵香港,拟筹组中国诗人协会,以团结在港文化名流抗日。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12月19日,被日本宪兵乱枪射杀于九龙街头。1943年4月,桂林举办他的追悼会,发起人共363人,包括了陈寅恪在内的各界文化名流和国民党左中右各派以及共产党的文艺界代表,显示了他对中国近现代文坛的影响力。
其创作以古典诗歌闻名,被文坛目为“诗狂”诗歌以诗载史,从中可以看到逊清,共和,国民党内部党争,国共两党合作、分裂、冲突,日寇侵华等种种世态和变局,真实展现了他的矛盾情怀,代表了中国近现代许多文化名流的彷徨与苦闷。他的创作不但涉及古典韵文,也旁及白话诗、白话小说等。陈衍赞扬其诗“善于模山范水”,“抗手时贤,均无愧色”(陈衍《近代诗抄·林学衡》)。
诗文创作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性,认为诗文创作要反映时世变迁,反对“食古而不化”。他同样也强调写诗需要“才气与功力”。坚决反对写白话语体诗不用韵的观点。其诗歌理论主要见录于《孑楼诗词话》《丽白楼诗话》《吞日集自序》《角声集自序》等。强调诗要以“情之真”的“意境”胜,主张“诗有三要。要深入浅出,要举重若轻,要大处能细”,反对堆积词藻和滥用典故。他区分了诗人中的“大家”和“名家”,认为“凡大家诗,必有多方面,千篇一致,仅是名家。”还强调“今人之诗”可以胜过“古人之诗”,试图改变文坛厚古薄今、因袭效仿、不求创新的陋习。诗文创作的部分手稿由夫人林北丽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周永珍据此整理结集为《丽白楼遗集》上下卷,附录有柳亚子、林北丽等人的纪念文章,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7月出版。厦门大学刘荣平编《全闽词》(广陵书社,2016)收录其词。
《丽白楼遗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