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格 :
主要指文学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意蕴的层次、风格和具体表达方式。意是表达的内容,格则通过表达的方式得以呈现。优秀诗人往往重视炼意,重视诗歌格调的雅正,合二为一,即是重视意格。
最早是托名唐白居易的《金针诗格》提出:“诗有三本:一曰有窍,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体。”把意格提到比声律和物象等外在形式因素更重要的位置。强调“意欲得圆”“格欲得高”。元稹有“意义格力”之说。
宋代诗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明确提出:“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意出于格,先得格也;格出于意,先得意也。吟咏性情,如印印泥,止乎礼仪,贵涵养也。”其中意识为主导,格是形式规范要求,指风格和格调,格在作品内涵、文体和风格中由语言字句加以表现。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三强调:“诗最争意格。”
刘熙载《艺概》将意、格分论,“意欲‘沉著’,格欲‘高古’。持此以等百家之诗,于杜陵乃无遗憾”,“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意是格”,“意高则格高”,强调意是格的基础,意对格起决定作用,在立意高的基础上追求格高。讲究意格的高下,影响到书画的评价。选词造句不但影响着意的表达,而且影响着格的呈现效果。文学艺术创作中,首先需要立意,以意为主导,格则体现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的格调和个性。作品中的意格源自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品位,形成于艺术家的构思中,通过艺术语言得以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