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泰 :
海宁州(今属浙江嘉兴)人,寄籍海盐(今属浙江嘉兴)。生于嘉庆五年(1800),卒于同治三年(1864)。虽“相国门第”,至陈其泰之世,已家道中落。虽幼异颖,却屡试不第。至道光十九年(1839),方中举人,后又屡试不第。为生计,尝入巡抚刘韵珂幕府,又尝署云和训导、长兴教谕。
著有《桐花凤阁平红楼梦》,其手稿为刘操南先生发现,并移录整理出版。内容为:《吊梦文》《引言眉批总评》《回目拟改》《眉批、行间评及回总评》及《桐花凤阁跋语》。在评论中说“吾不知此书作者有何感愤抑郁之苦心,乃有此悲痛淋漓之一书也”。“悲愤著书”非他独见,却是他评红的出发点,实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意。他高度评价《红楼梦》,指出“继《离骚》者,其惟《红楼梦》乎!”又说《红楼梦》“是一部大情缘文字”。他正是抓住此“情”来论说。但此“情”绝非世俗眼中之情。陈其泰深入细致地对宝玉、黛玉、宝钗进行分析,并由此把史湘云、晴雯、紫鹃、袭人、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物串联起来,于对比中阐释书中人物的性格,揭示出“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间的矛盾本质,指出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矛盾中演进前行,让读者悟出《红楼梦》所写的男女之情,绝不“可以寻常儿女之情视之”。陈其泰的评论抓住了《红楼梦》一书的精髓,他还细致分析了全书的艺术构思,整体结构,多有独到的见解。比如他说:“非宝钗则黛玉之精神不出,非金锁则宝钗之逼拶犹松。”《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正是在矛盾中演进,以达到相反相成的效果。他还认为,红楼梦中的人有主必有宾,以宾托主,主宾相伴,深化了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画。
陈其泰的《红楼梦》评论,继承了此前《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涂瀛《论赞》(比如“影子说”)、范铠《苕溪渔隐》的研究成果,甚或还有姚燮的研究成果,但陈评超出了此前的评论家。值得指出的是,陈评在赞扬《红楼梦》的同时,还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比如,他认为前八十回优于后四十回,并非一人所作,“后四十回”固“多败笔”,前八十回“亦多失检点”;对回目还多拟修改等。尽管这些观点可以见仁见智,但这种客观态度还是值得赞扬的。美中不足的是,陈评对于人物的评价,有时也存在褒贬失度的情况。
另著有《行素斋诗文集》《行素斋子史札记》《琴斋随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