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放 :
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乾隆(1736~1796)年间,曾取《新列国志》修订润色,并加以评定,改名为《东周列国志》;又对《水浒后传》进行评点,为《西游记》写过序论等。
蔡元放评点《东周列国志》时指出,“《列国志》与别本小说不同”,别本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可以凭空虚构,而《东周列国志》是记述历史的,应当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事实。他说:“稗官固亦史之支流,特更演绎其词耳。善读稗官者,亦可进于读史。”(《东周列国志序》)因此,指出《列国志》是一部纪事之书,却不是叙事之书。作为“纪事之书”,其特点是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由此出发,他对《新列国志》中背谬史实之处,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并且提出:“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读法》)从历史教育角度看,他指出其他小说“劝惩多是寓言,惟《列国志》中,件件皆是实事,则其劝惩为更切也”(《读法》)。
蔡元放的这些观点,与前人对历史演义的某些认识、评价是一脉相承的。相较而言,其观点更绝对一些,基本上将历史演义看成了传播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化的工具。蔡元放的观点有合理、可取的一面,但从文学的角度看,无疑淡化了历史演义的小说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蔡元放缺乏小说艺术的意识、眼光。他评论《水浒后传》时,便改从叙事艺术的角度来加以论析。在《水浒后传读法》中,明确指出:“本传四十回大书,上而神仙、帝王、忠臣、义士,下而厮养乞丐、奸佞凶残”“皆是乌有先生,乃作者凭空撰出,以娱人耳目”,因此“读者当赏其文,不可认为真事,将作者无限惨淡经营结构出来之妙文尽行埋没也”。为此,还特意从小说的人物、结构、情节、语言等方面,较为细致地阐析了前后《水浒传》的优劣得失,探讨了如何续书的问题,其核心观点是小说叙事写人应当合情合理。如他批评《水浒传》写卢俊义被赚上山,史进与朱武等三人往来,晁盖劫取生辰纲等都写得不合情理。而《水浒后传》“凡写一人起事,一人上山,必皆有其不得已之故、无可奈何之情,则较之前传更为正当、更为光明,使读者更无异议也”。
同时,在金圣叹的影响下,他还补充了一些写作的文法,如所谓“跳身书外法”“忙里偷闲法”“水中吐焰法”等,这对读者认识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