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 :
浙江乐清县人。他的故事集中在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回。
匡超人原来是一个勤劳、尽孝的农村青年。他跟随柴商到省城,在柴行里记账,因柴商折了本而不能回家,流落街头,拆字度日。听说父亲患病而无法回去看望,得到马二先生的济助,才得以回乡。在船上听人说起富贵人家的儿子不孝敬父母时,便慨叹穷人家儿子想孝敬父母而不能。回到家后,尽心服侍病重的父亲,当发生火灾时,奋力于火中抢救出父亲,尽现其孝心。杀猪、做豆腐卖以维持一家生活,表现出其勤劳的品格。
同时,他又是一个在逐渐实现功名富贵中丧失良心道德的读书人。因听了马二先生关于读书应举的教诲,燃起了对功名利禄的欲焰。于是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得到了知县的赏识,取了童生,赴府考、院考而得了秀才。在这过程中,他身上逐渐散发出势利之徒的气味。如进学而不去晋见县学教谕,当原来提举他的知县被参时,为避免牵连,拔脚溜往杭州。在杭州,他与一批斗方名士鬼混,进一步受到名利思想和虚伪欺诈风气的熏染。后来又在衙吏潘三的传带下伪造公文、协助拐卖妇女、冒名顶考。潘三案发后,匡超人赶忙跑到北京,通过欺骗做了李给谏的甥婿,背弃了原妻。在李给谏的帮助下考取了教习,回杭州取结时,拒绝了原来十分照顾他而现在狱中的潘三的会面要求,并发表了一通厚颜无耻的议论替自己辩解。甚至还在别人面前诋毁他最初的恩人马二先生。
匡超人几乎是在功名到手之时开始道德堕落的。随着功名富贵的顺心得意,其所作所为日见丑恶卑劣。作品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在封建文化-政治制度下的读书人,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实现是反向背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