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 :
广东南海县人。家境贫困,自20岁开始应童子试20余次,一直未能进学。54岁这年,学政周进到南海考童生,因同情而取他为秀才。中举后,登时欢喜至疯,拍手嘻笑,不省人事,被胡屠户一掌打醒。后下科会试,范进入京,在周进荐扬下,得中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3年后钦点山东学道,后官至通政使。他的故事集中在第三、第四和第七回,另外还有几回偶尔提及。
范进是一个被科举考试折磨得心理变态的穷苦读书人形象,从他中举前后的境遇变化和精神状态,深刻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广大士子命运的制约和精神的摧残,折射出功名富贵思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他身上呈示出穷苦读书人陷溺于科举考试的原因。科举制度为出身于各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荣身之路,却竞搏惨烈。传统社会里读书人职业价值观的偏狭,职业的单一化,普遍谋生手段匮乏和生存能力低下,除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外,别无出路。于是便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科举考试的成功上,愈是穷困,企盼功名以解决生存问题的欲望就愈强烈,而如此会使他们完全失去从事其他劳动的能力,生活也就越来越艰难,形成循环。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其经历、命运和性格发展的集中体现。作品真切地描写了他的生活状况、科举经历和性格特征之后,把这一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貌似夸张和突然,但却是可信而深刻的。贫穷的家境,二十几次考试的失败,老丈人为代表的势利轻蔑,造成了范进卑怯屈辱的性格,心理处于长期的隐忍压抑状态。渴求获得功名以改变处境的迫切与梦想的落空不断地折磨着他,摧毁他的信心,尤其是在家里几天断炊等他卖鸡换米下锅的情形下,他不会相信邻居报说中举的事,而回家见到捷报证实中举是真,狂喜的心潮将往日的痛苦、屈辱淹没,形成强烈震动。这一情景,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既是喜剧性的又是悲剧性的,因其违反人之常态,产生一种悖谬感,让人在发笑中感受到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这是它的喜剧性;同时它又融凝了范进数十年的酸辛悲苦,折射出下层读书人的悲剧命运,这是它的悲剧性,表现出作者在讽刺中的悲悯情怀。
作品还写到了范进在中举后品性发生的一些变化,如在往汤知县处打秋风时穿吉服相见,而席上表面守制尽礼,却吃大虾丸子的情伪表现;谈论刘基是洪武三年开科进士第三名的无知等。这与中举前他的卑怯、老实、隐忍的性格形成了对照,也反映出科举功名对人的性格品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