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

    《野草》 :

作者鲁迅。收鲁迅1924~1926年所作散文诗23篇,均发表于文学周刊《语丝》,外加1927年作《题辞》1篇。1927年7月北新书局初版,列入《乌合丛书》。1931年由冯余声翻译成英文,鲁迅为之作序。1974 年外文出版社再出英文版。《野草》作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正值新文化运动落潮,新的社会革命尚在酝酿,社会气氛沉闷压抑。《野草》通过奇妙的艺术构思、别具一格的意象和意境、饱满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抒写了作者反抗黑暗、探索出路以及超越绝境的复杂心境,展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与文学、心理空间。冯雪峰认为:“贯穿全部《野草》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与乐观的矛盾,或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野草》追寻人的存在意义,叩问生命意义的真谛,它以“自言自语”的独语体探寻“孤独的个体”的存在经验并从中升华出鲁迅的哲学。鲁迅将抽象的哲学元素融汇在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之中,塑造了“死火”“求乞者”“过客”等形象。《野草》的主要哲学寓意是批判社会现实因素对人性生存的摧残。个人的生存困境,个人与他者的紧张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孤立对抗,凝聚成鲁迅哲学的内核:绝望地反抗。《题辞》以凝练的哲理式语言描写了一个反抗绝望者在更深的恐怖下产生的最痛苦的生命体验,“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生命存在本身的空虚感与现实的双重压迫,使鲁迅意识到在“冻灭”与“烧完”的困境中,人只能如“死火”般与对手同归于尽。“暗夜”是《野草》叙述中一个群体意象,它是病态社会的写照,人于黑暗中寻找解放自我的途径,通过与绝望的抗争寻找自我。《秋夜》一篇体现出了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我”是一个清醒的观察者,观察到了小粉红花和落叶的梦,并透过小青虫不惜遇火焚身挤进纸窗破洞的“英雄”作为,窥破它不过是为逃避黑暗,“我”在一系列对照中颂扬了枣树“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孤独而执著的战斗精神。“独战的战士”是《野草》中带有作者自我指涉的一类意象。《秋夜》中的“枣树”,《过客》中明知前面是坟却踽踽独行的“客”,《雪》中被赞作“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这样的战士》中高举投枪的战士,《复仇(其二)》中的“人之子”,都赋予了鲁迅的孤独感以韧性的战斗色彩。《野草》中有些篇什的现实针对性较强,如《淡淡的血痕》,是有感于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而作,与前述跳跃性、超验性的意象和思考互补互通,构成《野草》内在的统一整体。

《野草》中的许多篇什采用了梦的形式,例如《失掉的好地狱》《颓败线的颤动》《死后》《墓碣文》等。这与鲁迅所接受的外国资源有关,如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关于艺术就是梦的观点。梦使作者获得了一种诗的特许权,放任艺术想象浮游于超现实的怪异领域。《野草》中有七篇是以“我梦见……”开篇的,梦的朦胧、沉重与奇诡,语言的奇丽狂乱,构成与现实错位的荒诞情节。《失掉的好地狱》是魔鬼说出的价值对换的寓言;《狗的驳诘》中诗人在梦中与狗进行辩论。梦境的设置也为鲁迅创造了独语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婉转曲折的抒情中,展示诗人深邃幽微的心理,拉开与读者和现实的距离,营造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野草》在形式上采用了散文诗的体式。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往往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炼,将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结合为一体,成功地显示了散文诗创作的实绩,为散文诗的发展踏出了一条新路。同时《野草》中尝试使用多种文体形式,表现为散文的诗化、小说化和戏剧化。《我的失恋》副标题是“拟古的新打油诗”,是由四组诗组成的格律口语诗;《颓败线的颤动》是以“梦中梦”的形式演绎的一部小说;《过客》是老人、少女和过客的对话组成的象征性的独幕剧。

在艺术上,《野草》广泛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意境幽远,语言精警。象征、隐喻手法的大量使用,是《野草》修辞的显著特点,如朱自清所言:“更多的用了象征,用了重叠,来‘凝结’来强调他的声音。”这是和鲁迅深刻的思想、感情的潜沉互为表里的。《野草》的语言冷峻、深沉、凝练,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富有诗意、哲理,耐人寻味。《野草》语言的诗情美,一方面表现在抒情和写景的语言中,同时也浸润在寓意深警的对话里。《野草》中的一些散文诗,充满诗意的对话,这些对话,或者在讥讽的外表下隐藏着作者机警而深刻的战斗诗情;或者通过象征意义的抒情语言构成诗意对话,诗意盎然而引人深思,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过客》等。《野草》语言方面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节奏和声韵的优美,即声音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动听的美感力量,闪烁着诗意的光彩。

为您推荐

孙望

孙望 : 江苏常熟人。卒于南京。出身书香世家。先后在常熟、上海、苏州、南京等地读完小学、中学。在南京中学读书时,受国文教师汪静之的影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报刊上发表新诗、短篇小说等。1932年考..

《洪秀全演义》

《洪秀全演义》 : 作者黄小配。今存54回。1905年6月至1906年6月在香港《唯一趣报有所谓》连载至第29回,从第30回起改在《香港少年报》连载。据杨世骥《文苑谈往》记载,1908年中国日报社曾初刊64回本,今..

闻一多

闻一多 : 生于湖北浠水。其父为晚清秀才。闻一多5岁入私塾,从小喜爱诗词和美术,接受传统的经史教育,也接受了晚清以来的“新学”教育。1910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冬考取北京清华学校。  ..

向恺然

《禽海石》

《禽海石》 : 10回。作者符霖。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群学社初版,封面标“哀情小说”,卷首有《弁言》,书后有徐念慈《跋》。小说用倒叙手法讲述了庚子之变时主人公秦如华的爱情悲剧。如华少时随父寄寓湖..

李涵秋

李涵秋 : 江苏扬州人。自幼喜好文艺,颇擅古文辞章。20岁中秀才,次年升廪贡生。曾在扬州、武昌等地做塾师、家庭教师、小学和师范学校教师。1921年应好友狄楚青、钱芥尘之邀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小说..

《饮虹五种曲》

《饮虹五种曲》 : 卢前著。有1927年排印巾箱本。又有《木棉集》所收《卢冀野丙寅所为五种曲》本,1928年刊。又有“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饮虹五种》本, 1931年刊。又有《卢冀野五种曲》本,稿本。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