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骚 :
福建漳州人。卒于广州。青年时代就读于漳州府中学堂。1918年东渡日本留学,其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阅读《新青年》等刊物,接受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1924年在东京完成诗剧《心曲》,塑造出了徘徊于现实与空想之间的知识分子形象。同年返回漳州,因失业而情绪消沉,后来出版的抒情诗集《受难者的短曲》(1948)多是此阶段的寂寞与感伤之作。1928年在上海结识鲁迅,并在鲁迅主编的杂志《奔流》上发表作品十余篇。其间所作诗歌,如《最后的心》《把梦拂开》等,表现出与过去决裂的心态,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后收录于诗集《春的感伤》(1933)。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以群、蒲风等负责诗歌组。1932年9月,与蒲风、任钧、穆木天等人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此时期的诗作内容上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形式上采用民谣的手法,为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贡献。
抗战爆发后南返福州,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后发起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9年,作为“作家战地访问团”成员到抗日前线访问,被誉为“抗战诗星”。皖南事变后赴南洋进行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在新加坡任《民潮》主编。1952年回国,定居广州,任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除诗集外,还出版有剧本集《迷雏》《他的天使》,诗剧集《记忆之都》,评论、随笔集《急就篇》等。译有《铁流》《十月》《没钱的犹太人》《异样的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