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
作者艾青。1939年1月在桂林出版,收《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手推车》《我爱这土地》等诗8首。《北方》原为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之一,后因武汉撤退,未能出版,艾青到桂林后,才自费印行。1942年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列入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7集,增加了《骆驼》《黄昏》二首,有著者《序》。1943年12月,此书又由南天出版社在桂林重新出版,为胡风主编的七月诗丛第2集,并于1945年6月在重庆出版第2版。文化生活出版社1946年11月在上海再版,收入诗作16首。在194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序》中,艾青称“这集子是我在抗战后所写的诗作的一小部分,在今日,如果真能由它而激起一点种族的哀感,不平,愤懑,和对于土地的眷念之情,该是我的快乐吧”。
《北方》艾青
《北方》出版之后,评论界一致认定:我们民族自己的成熟的诗人终于出现了。在《北方》中,“土地”成为艾青诗歌的一个核心意象,凝聚了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的最深沉的爱。艾青以他对土地和农民的深沉而忧郁的爱,创作出一种凝重的诗歌,忧郁的诗绪背后蕴含着雄浑的力量,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其中长诗《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多首诗歌成为艾青的代表作,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
与诗集同名的长诗《北方》,作于1938年2月。当时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这首诗,如实描写“悲哀的北国”:塞外疯狂肆虐的沙尘、荒漠的原野、冻结的村庄、颓垣与荒冢,风沙里挣扎着前进的孤单的行人,拖着厌倦的脚步的驴子,枯干了的小河,天幕下惶乱的雁群,波涛混浊的黄河等。一组组荒凉、阴郁的意象,烘托出一种忧郁悲哀的气氛,传达出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但接下来诗人透过北方“悲哀的国土”,看见了“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劳动、战斗的情景。最后诗人将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以及深隽的哲思。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1937年12月。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抗战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应有的昂奋和紧迫气氛,权贵们依然醉生梦死,处处都是饥民与流民、凋敝与困顿。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而曲折的,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将要承受深重的灾难。《我爱这土地》短短十行,表达出了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虽然这片土地贫穷落后、多灾多难,但这却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而死也绝不离开。《北方》是艾青的第二本诗集,诗作的思想主题更明确地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标志着艾青从一个民主诗人到民族诗人的过渡,从“吹芦笛的诗人”转而将根深深地扎在中国土地上,成为时代的“吹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