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社团流派 :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出现,有赖于现代文人对于现代文学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确立与坚守。各主要文学社团大多有发起人和核心人员,其组织形态既可较为松散,也可较为严密,但其在文学期刊的创办或创作观念的倡导上,具有自己较为明确的特色和追求,又由于因应了一定时代、社会对于文学的需求,而在现代文坛上形成一股生动有力的文学潮流和声势,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和艺术品位。
个体的、民族的和阶级的思想与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迁,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敏感而富有张力的意识形态形式,也自然受到其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于是,各文学社团和流派之间的竞争可谓此消彼长,其内部也是各有特色,并且发生变异、分化乃至走向消亡。“五四”文学社团和流派的最初多元化发展,曾在一个重要方面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1917至1949年短短32年间创造了文学尤其是新文学的辉煌,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范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曾收录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目1082条,其中社团1035条,流派47条。主要社团有新青年社、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北京实验剧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未名社、莽原社、弥洒社、狂飙社、浅草-沉钟社、太阳社、中国诗歌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文艺协会及南社、青社、星社、怀安诗社等。主要流派有人生派、早期乡土小说派、鸳鸯蝴蝶派、甲寅派、学衡派、艺术派、现代评论派、语丝派、论语派、革命文学派、社会剖析派、新感觉派、京派、海派、七月派、后期延安文学派、自由诗派、小诗派、湖畔诗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九叶诗派、战国策派等。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负增长态势,有影响力的文学社团影响力愈来愈弱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是文学社团涌现最活跃的时期,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就曾统计和报道过数百个各地出现的文学社团;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史料与索引集时,尽管仍收录了30年代240个文学社团,但有影响的社团要少于20年代;40年代由于战争和政治的分割,国民党统治区和以延安为中心的共产党管辖区以及沦陷区等尽管又产生了不少文学社团,但有影响的变得更少。随着政治格局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历史性变化,文学社团终究在行政化和意识形态的一元化状态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