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岛”文学 :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离上海,上海沦陷于日本人之手,但英法等国在上海的租界未被日本侵略者控制而暂时中立,在包围下形同孤岛。滞留在“孤岛”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进占上海租界,抗战文艺活动被迫中止,历时四年又一个月,这段时间里的租界文学,史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在出版、戏剧运动、杂文和报告文学创作等方面非常活跃。在出版方面,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斯诺的《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等书在此出版。4年中出版了100多种文艺丛刊、期刊和副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文艺》《文艺新潮》《剧场艺术》《杂文丛刊》等。在戏剧方面,于伶的《夜上海》及时反映了“孤岛”现实,阿英(魏如晦)、许幸之、李健吾、顾仲彝也都是戏剧创作的活跃分子。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的盛行,以及业余话剧向专业话剧演出发展,都是孤岛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在杂文方面,许多作家继承了鲁迅的传统,产生了屈轶、柯灵、风子(唐弢)等的合集《边鼓集》《横眉集》等。报告文学也有较大成就,出版有大型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此外,在诗歌、散文、通俗文学及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方面也都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还涌现了一批新人。
“孤岛”文学是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配合了全国进步的抗日文艺运动,同时又充分显示其独特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