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神话 :
主要内容是讲述神话英雄禹治理洪水、平定九州的功绩。
禹神话一直流传于中国民间。关于禹的记载很早就出现了。在典籍中,禹的事迹始见于先秦《尚书》《诗经》等经典,继之以《山海经》《国语》《墨子》《孟子》等文献,秦汉时期的《史记》《淮南子》《吴越春秋》等进一步丰富了禹的事迹。在文物中,铸造于西周中期(约2900年前)的遂公盨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记载大禹治水的实物。
禹神话的主要内容如下:帝尧之时发生洪水,生灵涂炭,帝命鲧治水。鲧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败,被殛于羽郊,尸体三年不腐,剖而生禹。禹继承父业,变湮堵为疏导,尽力沟洫,开山导河,挖渠排水。相传他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疏通轩辕山,化身为黄熊;治水期间受应龙、黄龙与玄龟等神圣动物相助;还驱逐了危害人间的共工。历经十三余年,禹终于平复水患。后接受舜的禅让,创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此外,关于禹的神话,还有他杀相繇、遇九尾白狐而娶涂山女、涂山女变成石头生下儿子启等情节。
记述大禹平息水患方法的西周遂公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关于禹的神话原来含有较多的神异因素,长期流传中,禹逐渐转变为符合儒家观念的远古圣王。神话中出现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禹是由母亲修己吞神珠而生,以及他得河图与天书、接受舜的禅让、会诸侯于会稽、赏功罚罪、求贤任能、划分九州畛域、铸造九鼎等。这些情节为禹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将其纳入到中国上古史的帝系宗谱中。然而,在民众心目中,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在后世的一些典籍中,禹的神异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如《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唐朝小说《戎幕闲谈》,称禹治水到桐柏山,遇兴风作浪的水怪无支祁,最后收服了它。
禹的功绩名垂千秋,为了表示崇敬,民间尊称其为“大禹”。大禹的神话与信仰在当代中国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对禹的祀典历代不绝,至今中国许多地方依然有大量关于禹的遗迹与信仰仪式。陕西的韩城,山西的平顺与河津,河南的嵩县、三门峡与兰考等地,均有祭祀大禹的庙宇,其中尤以浙江绍兴与四川羌族地区为甚。相传禹葬于会稽,今绍兴有大禹陵,留存有禹庙、禹祠。旁有禹陵村,村中姒姓村民相传为禹的后代,世代为祖先守陵。当地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要举行祭禹大典。此外,也有异文说大禹诞生在四川西北的羌族聚居区,至今在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存有石纽山、涂禹山、禹碑岭、禹坝等遗迹,并流传有《颂神禹》等叙事诗,每年六月初六大禹诞辰日,羌族群众常常盛装祭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除汉族与羌族外,白族、畲族等民族中也盛行着和大禹相关的信仰和神话。
汉代大禹像石拓片(山东嘉祥武梁祠出土)
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大禹治水的神话常与地方景物相附会。如传说禹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了山东的九节长白山。绍兴有夏履镇,流传着禹为了治水劳身焦思,路过会稽时,曾在这里遗失了鞋子的神话故事。绍兴湖塘镇的刑塘村,至今流传着大禹在此斩杀防风氏的故事。陕西则有大禹以神力开凿黄河龙门,使河水畅通无阻的神话。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将其由泽国变为晋中盆地的故事。
禹神话是中国上古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神话学者与历史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学者们主要围绕禹的身世、其神话与历史的关系、神话体现的族群关系、神话与民族精神等方面展开了考辨。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神话先祖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也是后世从政者效仿的典范。大禹治水神话反映了古代先民不畏艰险的开拓意识与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