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翼 :
原籍湖南湘乡。生于南京,卒于北京。早年曾在《礼拜六》《半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包括滑稽小说、侦探小说、散文等。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始用笔名张天翼。1929年在鲁迅主编的《奔流》上发表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的转变。1930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鬼土日记》。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协助编辑《十字街头》等刊物。短篇小说《二十一个》受到左翼文坛的重视,瞿秋白、冯乃超等撰文评介,称其为“新人”。抗战爆发后,张天翼任《救亡日报》编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4月,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发表,成为其在抗战期间最有社会影响的代表作,此文与《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一起被称为“速写三篇”。
自1928年至1942年因病辍笔之前,是张天翼创作的多产期,共出版短篇小说集12本,中篇小说1部,长篇小说5部。1932年后,他还创作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和童话。1950年,病情好转的张天翼抵达北京,曾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主编、《儿童文学》编委等职。此阶段以儿童文学创作为主,1959年,将《宝葫芦的秘密》《罗文应的故事》等7篇小说、童话、剧本结集出版,取名《给孩子们》。
张天翼30年代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见长,写的最多的是小市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庸俗可笑的生活,以此抨击畸形社会的弊病,《包氏父子》和《华威先生》都堪称代表作。前者温和而同情地讽刺了老包的“儿孙梦”,后者则以鄙夷辛辣的态度嘲讽了“会议迷”。《华威先生》还引起长达数年的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排斥暴露的论争,开了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讽刺文学的先河。长篇小说《鬼土日记》也被誉为左翼文坛上罕见的“黑色幽默”的杰作。张天翼的语言简明活泼,胡风曾称其为“有了不起的‘世态讽刺’的才能”的“漫画家”。
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具有很高成就。从30年代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到50年代的《宝葫芦的秘密》《罗文应的故事》等。作者一方面熟悉儿童心理,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寓教于趣;另一方面,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真实饱满,具有时代的敏感和现实的关怀,同样适合成年人阅读,可谓儿童文学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