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改良运动 :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逃亡海外的维新派首领梁启超等人,从政治变法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欲使维新救国大业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新民”,即启迪国民心智,提高国民觉悟,振作国民志气。而“新民”的最有效方式,莫若用文学向国民灌输文明思想和救亡意识。而当时陈旧的文学内容和形式是鲜能承担此项任务的,于是他们在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同时,也提出了“戏曲改良”的主张。戏剧改良包括传奇杂剧改革、京剧和地方戏改革与“新剧”(早期话剧)创始3个方面。
传奇杂剧改革。1902年,梁启超创作发表了《劫灰梦》《新罗马》和《侠情记》3种传奇,剧本虽然都没有完成,但对改良戏曲创作,利用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传播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起了首倡作用。此后,他主办的报刊又发表文章,批评传统戏曲,强调重视戏剧的教育职能和社会地位,倡导戏曲改良。自此,戏剧改良运动迅速展开。
1902~1919年,各刊物刊载了大量新的传奇杂剧剧本,并有多种单行本出版,总数达 200 余种。这些剧作以反对民族压迫、宣传改良和革命为主要内容,题材空前扩大,以近代新思想代替传统旧主题,表现反帝、反封建的进步要求。艺术方面,人物语言慷慨激昂,雄劲有力,融入许多新词汇和口语,反映清末文学各界革命的新文风,传奇的固定体制也被突破。然而,多数作品具有概念化、图解化的倾向,人物常常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情节缺乏戏剧冲突,艺术成就不高,大多无法上演,成为案头剧。因此,传奇杂剧改良停留于剧本文学,未能有力地改变戏曲舞台演出状况。
京剧与地方戏改革。这一时期京剧已经逐渐成熟,取代传奇而成为舞台演出的主要戏曲形式。今存12000多种传统剧目中,有不少是在这时期基本定型或编创的。但是传统剧目大都取材于古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和社会生活,不少戏本还渗透着陈旧的封建思想,不能适应当时民主革命的要求,因此戏曲改良也在京剧领域兴起。一些进步文学家,如陈去病、吴梅、周祥骏都曾创作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族精神的京剧戏本。京剧和地方戏改良在剧作思想内容和表演艺术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是,许多改良新戏往往过于追求直捷的教育意义,剧中插入大段脱离情节的演说词,说教味很浓。辛亥革命后,所谓新戏又变为以“言情”“机关”吸引观众,片面追求情节离奇和形式新异,脱离了戏曲改良原来的方向,没能真正实现革新戏曲的目标。
话剧的产生。20世纪初,圣约翰学院等教会学校学生受时代潮流影响,自编揭露官场丑态的时事新剧,用汉语演出。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开始仿效这种新的戏剧形式,随后学生演剧从校内走向社会。与此同时,留日学生较正规地向国人介绍欧式话剧和日本新派剧,推进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以“春柳社”为先导的一批职业剧团先后成立,学校学生演剧进一步发展,编剧和表演艺术逐渐成熟,培养了一批新剧人才。新剧从“幕表戏”逐渐走向“纯粹新剧”,从早期话剧开始向现代意义的话剧过渡。
近代戏剧改良运动是近代资产阶级以戏剧服务于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和革命的结果,它接受了西方戏剧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戏剧进行了改良和革新,虽然存在着种种不足,但它对于促进中国戏剧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