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 :
安徽桐城人。7岁丧父,承教于妇翁左光斗。少有才名,与从子方以智等结文社,选文赋诗,声名远播。为人率直,性不能容物,喜改窜他人诗作,举世无合意者。明亡后不仕,移居金陵,穷困潦倒,以卖卜、行医或充塾师游食为生。后客死于芜湖,以布衣终。
方文深于亲情,交游广泛,与复社、几社中人相厚善,又同钱谦益、龚鼎孳等贰臣,及施闰章、王士禛等新朝官宦往来密切,怀人赠答之篇情深谊厚,悼念亲朋故旧的诗作既深情哀苦,真挚感人,又具有史乘的参考意义。年20即漫游,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此期间作《北游草》《徐杭游草》《鲁游草》《西江游草》等。入清后感怀故国,笔锋直指新朝,每逢明亡之日必有诗哭奠;抒写乱离、关注民生疾苦的诗篇也数量不菲。
其论诗于《诗经》、屈原外,推崇汉乐府为“后代高曾之规矩”(周亮工《西江游草序》录其论诗语),认为杜甫、白居易源出于此,对二家亦推崇备至。因生于壬子年(1612),命画师作《四壬子图》,画陶渊明、杜甫、白居易三人高坐,他恭敬地呈上诗卷请教。三人之外,尚追慕“高古同汉魏,妙语发天然”(《题剑南集》)的陆游。桐城方氏家传诗法宗杜甫,方文早期亦效法子美(杜甫,字子美),后多学白居易,一生“沉酣杜、白”,继承了少陵体、长庆体的创作精神与叙事传统。其诗虽民谣里谚,途巷琐事,皆不避忌。兴之所至,冲口而出,明白如话,因此蒙王士禛“俚鄙浅俗”(《古夫于亭杂录》卷四)之讥。实则他力求将白居易的坦逸与杜甫的雄浑融为一体,“字字精工费剪裁”(陈维崧题诗),形成了精微浑融、朴老真至的诗风,在清初诗坛自成一家,时号“嵞山体”,与“梅村体”“虞山体”并驾齐驱。钱谦益曾选他与孙枝蔚、姚佺所作合刻为《三家诗》,三人诗格相同,皆由香山以窥杜陵。方文早年与钱澄之齐名,后又同方贞观、方式举并称“桐城三诗家”,是桐城诗派的先驱。
著有《嵞山诗文集》50卷,未传世;今存《嵞山集》12卷,《嵞山续集》4卷,又《续集》5卷。此“嵞山”乃怀远县外濠州,明太祖朱元璋起家之所,以此为号、名集,示不忘故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