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龄 :
吴江松陵(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与李颙、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海内“四大布衣”。曾与顾炎武等人一起参加明遗民组织的惊隐诗社。隐居吴江期间,还与顾有孝、吴兆宽等人参加“招隐诗社”。
朱鹤龄与钱谦益、顾炎武过从甚密,在经、史、子、集各方面都颇有造诣,长于笺疏之学。顾炎武对其著作及为人都非常推许。钱谦益则赞他“诗道之端庄,经学之渊博,一时文士罕有其偶”(《与毛晋书》),并两度聘他入府作家塾教师,又推荐给当时著名藏书家毛晋,使他得以尽览绛云楼、汲古阁两处丰富藏书。明末变革之时,朱鹤龄开始注释杜诗。入清后,馆于钱府期间与钱氏开始合作注杜。后因注杜观念大相径庭,二人合作破裂,钱、朱二人遂决定分刻其书,人称“钱朱注杜公案”。《钱注杜诗》是在钱谦益去世以后,由季振宜协助其族孙钱曾于康熙六年(1667)刻成。朱氏《杜工部诗集辑注》则又经过加工,于康熙九年问世。
除注杜外,亦有《李义山诗集笺注》,故其诗出入于杜甫、李商隐二家之间,而寄兴清远,能不自掩其神韵。集中颇有眷怀故国、伤时感事之作。如《野田行》《精卫词》《刈稻行》等篇,句多沉痛,饶袭杜韵。《感遇》诸篇慨于世变,兴寄深远。古文诸体,据依经史,裁铸古今;赋则规模骚、选。
一生肆力于学问,著述甚丰,以经学为重。他主张博观约取,荟萃群言,以求其是,不屑默守一家之义。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春秋集说》《读左日抄》等传世。《愚庵小集》15卷,有康熙十年金阊童晋之刊本,乾隆(1736~1796)年间收入《四库全书》。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康熙刻本影印,收入《清人别集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