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佩兰 :
南海(今属广东)人。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军再陷广州,梁佩兰携家逃难,见清军暴虐,愤而作《养马行》。十四年参加广东乡试,夺解元。康熙十一年(1672)应聘往阳春县修志。二十一年京师结诗社,众推梁梁佩兰画像佩兰、朱彝尊、方中德主坛坫,声名大重。二十七年中会试第十名,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夏,请假南归,由广州城西移居仙湖。自顺治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七年,六上公车,始成进士。康熙四十一年被召回翰林院供职,次年以不习满文而罢。梁佩兰不肯就选县令,亦不请留内阁中书,九月朔日乘舟南还。
梁佩兰以诗著称,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受王士禛、朱彝尊、潘耒等名家推重。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与陈恭尹、王邦畿、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合称“岭南七子”。其前期作品,风格雄健,意概恢宏。《送贾生归襄陵》云:“男儿有笔如铁足自雄,何况逐猎应手鸣雕弓!会当射策对天子,安能踯躅坎壈悲途穷!”后期诗作静照敛彩,以神韵取胜。“如何相见后,亟亟放归舟?高咏连朝听,寒灯昨夜留。江云随鸟没,塔影向人浮。十里沙村路,山钟木叶秋。”(《送徐铎愚归潖洲》)“马当风信好,倏忽到浔阳。得与匡庐近,都忘汉水长。悠然念前哲,一去问柴桑。不觉虎溪月,月光来夜航。”(《次浔阳》)这些诗呈现了其作品的主导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证明了他已经融入当时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主流诗坛。大多数诗仿古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
著有《六莹堂集》(初集)9卷、《六莹堂二集》8卷,另有《阳春县志》,今已不存。